没有必要重修圆明园,保留圆明园有着警醒世人、勿忘国耻、教育国人的作用。除了保留它人文历史价值而不主张主张重修圆明园以外,经济因素也不容许我们重修圆明园。圆明园无论从规模或者奢侈程度,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重修圆明园谈何容易!
这可不是几个亿十几个亿能解决的,有这闲钱闲工夫为什么不用在加强山区教育工作、解决贫困人口生活困难等等更有用的事情上?现在关于圆明园原景的资料匮乏.当初十二大水法兽头出现的时候都只能依靠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来辨认,连个喷水池的装饰物的辨别都那么费劲,那整个圆明这么大无从下手。
扩展资料: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圆明园
不重建
第一、 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
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
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
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
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
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
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
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
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
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第一, 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悖。第四,修复圆明园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当年的“主修派”提出的是“以企业行为重现圆明园景观”,现在的“主修派”则打出了“申报世界遗产”这样一个令人心动的理由,然而不论怎样,当一切都泥沙俱下,我仍将相信那些最坚硬的品质不会有丝毫改变,一段最疼痛的历史更不会在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中变得无足轻重。
圆明园是对一段历史最生动、真切的记录和诠释。可以说,任何文字性的记载,任何图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圆明园一小块断壁残垣更真实地触及人们的内心。这其中,包含着真实而丰富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废墟的文化就像刚刚愈合的伤口,表面的平静下埋藏着组织的撕裂和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是写在历史上的阴影,它给今天的生活增添了压迫,但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心理上回旋的空间:我们的生命有没有勇气承受超过其本身的灾难?
两度劫难之后,神话般烟雨迷离的美景已不复存在,留给后人的只是一片废墟,这片遗址成为清代统治者腐败无能的历史见证,同时它也像一座警钟,时刻警示着国人不能忘记这一耻辱。
多少年来,埋葬了一代又一代人凭吊和反思的圆明园被负载了更加厚重的期望。
美是不可重复的,圆明园应该保持废墟,废墟也是一种美,可以让人们永记国耻。力主“重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修复派”与力主“让废墟成为民族耻辱历史教科书”
圆明园作为一个见证过历史的园林,其实是有两个历史身份的,一个是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万园之园”,一个是民族史上的屈辱象征。站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前,我们都会感到矗立在心头的国耻,同时,我们又会想象那万园之园的盛景。正是圆明园的这两个身份,正是我们心头的这两个情结,让我们对于圆明园该以哪种面貌示人有了不同的选择,而这每一种选择,决定的又不仅仅是圆明园的面貌,它还决定了我们每个人对待历史的态度。
世界上有许多以废墟如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的罗德岛上的太阳神巨像、古希腊雅典卫城中的帕台农神庙等,它们虽是废墟,但却最客观真实地把历史镌刻在地上,这也是一种美。对废墟进行维修是必要的,但如果在废墟上搞“假古董”,破坏了废墟本身的美,是摧残的行为。而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认为,即使重修圆明园,但建筑材料、工艺、风格都无法真正回到过去,就不会再是那座清代名园,如此修复没有多少意义。陈教授提出,在保留遗址的前提下,把圆明园建成公共绿地,同时,保留大水法等遗址,让人们在休闲中受到教育。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重建了圆明园,谁还会去记得过去的耻辱
圆明园是历史留下的印记
他告诉中国人
落后就要挨打
不要陶醉于古代的文明之中
保留派:难忘的精神
创痛与难圆的重修梦
记者:叶先生,从20世纪90年代初,您就坚决反对圆明园复修,当时您认为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址,是以废墟的苍凉美而闻名于世的,如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的罗德岛上的太阳神巨像、古希腊雅典卫城中的帕台农神庙等,它们虽是废墟,但却最客观真实地镌刻了历史。
叶廷芳:是的,我一直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北京的圆明园废墟和南京的万人坑遗址是西方列强与东洋鬼子留在中华民族脊背上最创痛的伤疤。它们不仅是中国人不可忘却的耻辱,也是整个人类永远铭记的耻辱。当年雨果对他肇事祖国的强烈谴责,不就是人类良知发出的声音吗?
因此我认为应当像保护犯罪嫌疑人“作案现场”那样保护圆明园的废墟状貌。这种废墟的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那种以强凌弱的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它可以唤起国人对那段祖国贫弱历史的痛苦记忆,激发国人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决心。因此,保护侵略者的这块“作案现场”固然已不具有法律效率,但它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和历史见证价值,这种价值是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正是基于这一点,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才是最理想的。
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而存在的性质在1983和2002年国家公布的相关法规中都是明确的。这个遗址公园应该是整体的,而不是部分的。但现在正在进行的修复十分之一的努力是与“遗址公园”的精神不相符的。不错,十分之一在比例上固然是少数,但其绝对数将是大量的。一旦这些金碧辉煌的仿古建筑琳琅满目地散落在圆明园各处,人们哪里还感觉得到遗址的氛围呢?哪里还产生得了凭吊情绪呢?特别是我们的子孙,他们会不会以为,这些建筑都是当年浩劫中幸存下来的呢?
缅怀过去不如重建辉煌。鸟巢和水立方就是。
把一个旧的留作历史罪证,重建一个新的当现代辉煌~
现在人喜欢把真的古迹拆掉,然后盖些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