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禅修讲究选择“所缘镜”所指观察对象,缘指源于根本,镜指像也泛指对象从能(自我)所(观察对象)相对,到无根无主的境界,达到超越所能的境界,从而开启智慧,了悟真谛
禅修的过程要注意排除昏沉(不清醒)和掉举(陷入往事回忆中),追求人的意念和周边的自然景观融入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此时人的意念中进入景物的气场,景物的生息渗透到人的悟性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如水乳交融,似烟雾织绕,最后是一种无我无你,物镜人随的天人合一境界。
所缘境,就是我们静坐时,心中所观察的境界。就像我们现在面对电脑屏幕时, 我的眼睛是能缘, 所缘境就是屏幕。同样道理,例如静坐念佛时,佛号的声音,是我们心中观察的境界, 也就是所缘境。
所缘境当中,对治散乱心最有力量的就是“数息观”;“不净观”则对治五欲、情欲最有力。佛陀称这两种法门为两种不死的甘露药,或者“两种甘露门”。大家以后修定要选择所缘境时,要看你自己那一方面的烦恼比较强,就用那一方面的所缘境去对治、降伏烦恼。
我们修禅定必须要有“所缘境”。所谓“所缘境”就是在心里模拟、想像一样东西,然后用心钉住这个影像,不让它晃动、消失,这个影像就叫做“所缘境”。
所缘境当中,对治散乱心最有力量的就是“数息观”;“不净观”则对治五欲、情欲最有力。佛陀称这两种法门为两种不死的甘露药,或者“两种甘露门”。大家以后修定要选择所缘境时,要看你自己那一方面的烦恼比较强,就用那一方面的所缘境去对治、降伏烦恼。
修禅定的所缘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要能降伏烦恼
比如说觉得自己的男女情欲比较不容易降伏、妄念比较多的,佛陀就教我们修“不净观”。观想一个尸体死了以后开始肿胀、腐烂、生虫、流出血水,或是想像一根骨头的模样。依你所看过的,不论是图片或是动物的骨头,你就在脑海里头模拟想像那一节骨头,或者不净观的那个尸体。想像以后扣住它、钉住它,不再想其他念头,这就是我们修不净观的所缘境。
修“慈悲观”时,先在你的心里模拟想像自己母亲的脸相,不使它忽大忽小、忽上忽下。把这个影像想得很清晰,然后观想给她欢喜,她有病痛时要给她医疗。用这种观想力量来加持,使她病痛消除,为她拔苦与乐。你心中模拟想像的这种母亲的影像,就是修慈悲观的所缘境。
如果你要减轻罪障,可以观想阿弥陀佛。把你曾经看过的(不管是雕塑的、或是绘画的)弥陀佛像模拟想像出来。然后扣住它,一直到影像清晰明显为止,那么这尊佛像就是所缘境。
2。要能契入真理
不管是缘起观、我空观、或者法空观,这些都是顺入佛法的正理。
若要以“观察空性”来作所缘境,必须先得到正见,也就是说先对“闻所成慧”这方面有深刻的理解(叫做胜解)。然后从义理来分析缘起、法空性,而得到了“空”的概念。对这个概念来加以观察、思考,紧扣不放,那么这个“空”就是所缘境。
对宇宙一切万法的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现象能够有殊胜的理解,肯定一切是无常的,诸法是无我的,它的实际是涅槃寂静的,勉强可说是闻所成慧的成就,这就是得到了正见。一旦观想成就,也就差不多要证悟真如实相的涅槃寂静性,这对一般初学者来说是比较不容易的。
总之,要告诉大家“照顾所缘,提起正念”。“所缘”就是所缘境;“提起正念”就是一心一意在所缘境上,这时候的心念叫做“正念”。就像用一条绳子把东西绑在一根桩上一样,用所缘境把心绑住,让心不再飞驰出去、散乱掉了。一旦离开所缘境,想东想西,过了一阵子知道自己心不在焉、心散乱了、心飞出去了,这时“警觉”到自己在修禅定,重新把心拉回所缘境上,这种心理功能就称为“正知”。
故名思意,面对的一切事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别的众生,或者是事,甚至一个情绪等等,都能称为对境。也可以叫“对机”,也就是看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什么人什么事而说,不能固执教条真理。
扩展资料:
藏传佛教法器类繁多,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些法器大体可以分为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魔、劝导六大类。袈裟、项珠、哈达等属于礼敬类;钟、鼓、骨笛、海螺、六弦琴、大号等属于称赞类;塔、坛城、八宝、七政、供台、华盖等属于供养类;
念珠、木鱼、金刚杵、灌顶壶、嘎巴拉碗等属于持验类;护身佛、秘密符印等属于护魔类;刻有或者写有六字真言的玛尼轮、转经筒和幢、石等属于劝导类。
每件法器都有其不同的宗教含义,有的法器兼有数种用途
所,与“能”(自己)对应,即对方。
缘,即“取”的意思。用自己的六识(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去取。
境,即对境。
合起来就是,用自己的感官(如眼睛)去取对境,
比如,我眼前有个镜子,我用眼睛去看它,这个镜子就是我的“所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