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关于体验省情,服务群众的寒假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

急求,在线等!!!!!求发354824417
2024-11-17 17:22:4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社会发展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即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在生存型社会中,人们比较关注上大学的机会,片面追求升学率,办学模式单一、缺乏办学特色,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进入发展型社会,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多数人的温饱得到初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逐步聚焦于高等教育公平、质量和多样化发展,将满足个人的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学生的需要实施多样化教育。
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人才。当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时,社会便会“持币观望”,高校的作用和影响就会逐步下降,无法彰显其足够的张力。高校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否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
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其对于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越来越大,许多高等学校已经成为社会的知识创新与传播以及科技发明与推广的中心。
三、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注入重要的精神动力
经济发展需要劳动者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更需要人类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宽容和合作,需要人们摆脱那种根深蒂固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需要一种科学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精神力量。
要提高人类自身的文明水准,提升人类的精神追求,除了寄希望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加强法治以外,最实际、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教育。由于担负着传承和发展文化、促进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高等学校虽然不完全是社会的一方净土,但总体上还是具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因此,社会总是希望高等教育在防止道德滑坡、重建人类精神家园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的现代化进行价值导航。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今高校教育的弊病。
其一,与社会沟通不足。与社会缺乏沟通或沟通不足,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向来不习惯将教育与产品生产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而误认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而市场经济的规则却是,要实现营销目的和利益的最大化,必须达成供需契合,一旦供需出现矛盾,必然导致产品或供不应求,或大量积压。现在不少高校仍存在关起门来办学的弊端,喜欢按既定方针开展教学活动,完全不考虑社会岗位对专业的实在性要求和对学生能力的基础性需求,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毕业生的专业与能力均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最终被社会拒绝接纳。
其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由于高等教育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基础又十分薄弱,所以,它刚出现时,因稀缺和神密而被看成是极其难得的“精英教育”。而这种理解又在社会的各领域,如基础教育、媒体宣传、家长引导等方面被无端放大,最终成为一种并不合乎客观事实的社会共识。加上我们对“精英”的理解又偏偏偏离了作为精英的坚实基础――即首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所以,“精英”成为一个被架空的概念,只有概念诱人,而缺乏实际有价值的内涵。事实上,大学教育的基本使命仍然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即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专门劳动技能,心身健康的劳动者,这种劳动者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可以发展为行业骨干或精英,却不是一走出校门就自然而然获得精英的待遇。而作为合格的劳动者培养也正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因看不清这个本质,所以,将高等教育的优越性发挥到了极致,使学历完全遮蔽了能力,人才培养出现了学校与社会两重标准,且互不对接的客观现实。
其三,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传统的教育,学生以学习知识为主,教育者的责任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层面中,传道和解惑又被特别看重,授业因受多方面条件制约而被忽视,所以高等教育基本上停留在“闭门造车”阶段。将授业提升到与传道、解惑同样甚至更高的高度来认识,是未来高等教育必须作出的选择。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学生实用技能方面的培训,不但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还要建立和健全学生专项实用技能培训和培养的机制。在教育教学投入方面,要更加重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强化与社会合作办学的力度,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办学,使知识传授、问题解惑与具体的工作实践有机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用而学,学用相长。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关键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进市场经济理念,用市场规律来消解高校“象牙塔”虚幻的光环,用“合格人才的加工厂”对大学进行定位,用信用企业的目标管理方式对学校进行管理,以不出废次品作为学校的最高目标来追求。学生或学生的家长将学生这块原材料交给学校,目的只有一个,将它雕琢成合格产品。虽然,作为有意识和行动能力的学生与一般的生产原料有很多不同,但从学生的角度讲,既然交了“加工费”,不希望自已成才的毕竟不会太多,所以,学校有责任尽一切可能,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的或学生家长的愿望变成现实。只有当这些理念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得到有效实施的时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才最终走上它本应走的坦途。
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身份和地位要明显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教育者多以导师自居,并享受师道尊严的各种礼遇。如果高校成了“合格人才的加工厂”,教师的这一地位必然要被动摇,转而成为具体的“产业工人”,不但肩负加工产品的重任,还应对“产品”是否合格负责。而这个转变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它不但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身份和地位发生逆转,还明确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各种要求的合理性,即生产者要为消费者提供必需的服务和义务。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因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教育者一直处在强势地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发言权,这种明显的不合理和地位上的弱势,自然不会使教育行为朝完全对受教育者有利的方向发展,而只能是尽管你交了学费,但给你什么东西,给多少依然是我说了算,受教育者的权利和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是一种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社会现象,必须改变,而且是大势所趋,即便在现实中难以真正落实,也应努力做到公平合理,互惠双赢。
三是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机构及其职能。机构设置的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到人才培养成本的核算,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既然学校成为“加工厂”的命题已不容忽视,那么学校的机构设置就必须紧紧围绕如何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来展开。招生办成为“材料采购”单位,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成为“产品生产车间”,教育工作者成为产品生产传送带上具体的产业工人,教务处相当于“质检部门”,就业推介部门则等同于“市场营销部”,条件许可,可增加一个市场开发部,用于调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确保专业开设、招生名额、教学计划等的制定与社会相衔接。各部门各环节各司其职又必须通力合作,才能确保所输出的产品有较高的合格率。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只能按保障产品合格来确定,而不能使用其他标准,否则就很难确保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
四是要完善各种制度。制度是保证各项具体措施得以落实的关键。没有制度,所有设想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被改变,而随意性大的决策往往不会有好的成果。高校人才培养要想取得“双赢”局面,用制度来制约人,并保障各项目标的落实是必须的选择。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竞争,而竞争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在于团队和分工合作,而分工合作得以实现的的最根本保障就是制度。用制度明确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用制度对贡献者或失误者加以奖惩,这都是科学而有效的管理之道,用在高校管理中同等有效。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高等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相协调的高等教育结构,使各种层次、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产业部门统一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和完善全国和区域的人才需求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伏况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高校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思路,加大优势学科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好学科建设与专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这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才”,并为地方经济做出更多的贡献。

回答2:

在写作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可以找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