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分别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其中与生命相关的是星际有机分子。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其特征与绝对温标2.725K的黑体辐射相同。对应波长为7.35cm左右,属与微波范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成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一大证据。
脉冲星为能够周期性发射脉冲信号的星体。后被证明是高速旋转的中子星。中子星存在极强的磁场,强磁场把中子星的辐射封闭起来,使中子星辐射只能沿着磁轴方向,从两个磁极区出来,这两磁极区就是中子星的辐射“窗口”。中子星的辐射从两个“窗口”出来后,形成两个圆锥形的辐射束,如灯塔一样,所以称为“灯塔效应”。如果地球刚好在这束辐射的方向上,我们就能接收到辐射。且每转一圈,这束辐射就扫过地球一次,也就形成我们接收到的有规则的脉冲信号。并不是所有的中子星都是脉冲星。因为当中子星的辐射束不扫过地球时我们就接收不到脉冲信号,此时中子星就不表现为脉冲星了。
类星体是1960年代发现的一种奇怪的天体,其特征是小尺度(比恒星大,比星系小很多,直径大多在1光天左右)、强光度(其发出的辐射比整个星系的辐射都要强,比正常星系亮数百到上千倍)、大红移(以非常高的速度远离,有些的速度甚至超过光速的50%)、远距离(最近的类星体距离也在十亿光年以外)。曾有人认为,类星体是黑洞的反向对应物“白洞”。但目前已经证明,类星体是一类特殊的活动星系核,与黑洞或“白洞”无关。
1960年代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成功检测到越来越多的星际分子。目前辨认出的星际分子已经超过100种,其中大多是有机分子。如羟基、甲基、次甲基、氰基、异氰基、乙炔基、丙炔基、亚环丙炔基、甲酰基、甲烷、乙烷、酮基、乙烯、丙二烯、乙烯酮、丁二炔、甲酸、甲醇、乙醛、碳二至碳九长链。。。。。星际分子的发现有助于人类对星云特性的深入了解。弄清这许多分子特别是有机分子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关系,可以帮助揭开生命起源的奥秘。
当然是星际有机分子,其他三个分别是类星体,微波背景辐射,中子星。跟生命诞生关系不大。
类星体是遥远宇宙中一种超高亮度超高质量超高辐射的天体,到现在也没个权威解释,但大部分人认为类星体是大型黑洞在吞噬周围物质时产生的剧烈星际物质摩擦产生了我们观测的巨大光或电磁辐射。
中子星是晚年的大质量恒星经过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内核,自转速度极快,并延自转轴方向发射出频率稳定的电磁脉冲,所以又叫脉冲星。
微波背景辐射就是宇宙大爆炸后留下的能量残留,可以想象成一颗手榴弹爆炸后留下的烟雾,虽然时间越久,烟雾扩散越大,越稀薄,但还是不管多稀薄都还是能检测到残留的痕迹,微博背景辐射就是类似的残留能量,宇宙中任意方向都能检测到接近3K的能量辐射,这就是微波背景辐射。
以上3种跟生命起源关系不大,但星际有机物质就不同,因为生命起源追根溯源也是从简单的有机物发展进化来的,所以星际有机物质跟生命相关最大。
星际分子的发现有助于人类对星云特性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揭开生命起源的奥秘。
20
世纪
60
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分别是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
19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包括: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和微博背景辐射。
跟生命的关系最大的是星际有机分子,因为生命是有机分子的化合物组成的。
星际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