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大

2024-11-19 10:49:2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共给你提供了三个材料,都很有意义(为了让你清楚的看到,三个材料的分割我用‘**********’分开了)

一、家庭方面的影响
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不仅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因此,我们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偏重于智力开发,早在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等等。在中学阶段,他们更是指望自己孩子各科考高分,不顾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苛求,超越心理负荷。过重的精神压力,繁多的学业负担,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几乎丧失殆尽。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没有多少家长能引起注意和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甚至有不少父母压根儿就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培养问题。由于父母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无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目前,不少孩子是智力开发超前,而心理发展滞后。特别是在在生理发育处于高峰期的中学生身上形成强烈反差。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严重的先天不足。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赏罚褒贬,他的世界观、信仰、思想、作风、接物待人的态度,对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选择性的中学生来说,起着性格上的奠基作用。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生活在“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家庭里,接受父母所谓“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教育,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为人生信条,那么,在这种家庭环境里成长的人,必定是心胸狭隘的人。
此外,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得部分成年人无法对自己及时作出调整,并予以适当反应。这就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使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及大脑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心理失调。比如职业的不稳定、收入的下降、商场的失意、职业的变更等,都是造成成年人心理障碍的因素。成年人难免要将这种情绪转换成各种非理智的行为、语言在家中渲泄,有的则把自己的失败转成对子女的不符实际的要求。子女如长期处在这种不良的情绪感受中,其大脑机能便会遭到慢性损耗,最后出现大脑机能失调,造成心理障碍。
二、社会方面的影响
众所周知,当今我们社会正处在巨大变革的时期。社会宏观环境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中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这些负面影响不同程度地抵消了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再由于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竞争愈来愈激烈,社会人际关系也显得复杂了,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了。。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与某些不健康的思潮并存的局面,不少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往往是“去其精华、吸其糟粕”。社会上某些不正之风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扭曲了少数学生的心灵。例如:社会不正之风对涉世不深的学生心理体验产生冲击;不健康文化信息对道德判断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腐蚀;商业文化市场对充满好奇的学生产生诱惑等等。尤其是大众传播中诸如宣传暴力、迷信、色情等书刊音像制品,由于其表现手法形象逼真,学生非常容易接触,其危害性最大。面对那些生动可感的形象或情节,他们往往在“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的中学生崇拜的是侠客,追求盲目的自由,向往无政府主义,“老子天下第一”是他们的目标,有的中学生甚至参与恶性流氓斗殴活动。更有一些良莠不齐的"书屋"、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等,常常有意识地选址学校附近,瞄准中学生作为赚钱对象,形成不理想的社会微观环境,这些常常使学校、家长束手无策,更给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负面影响。再如,现在社会上谋职业、挑好工作靠“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在学生中也产生极坏的影响,使他们错误地认为“学习不学习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由于长期缺乏动力,消极被动地学习,“厌学”心理就逐渐产生了。有的中学生甚至完全无心学习。
三、学校方面的影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当前,由于不少中学还未很好地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有些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只关心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盯住高考和中考,给学生不厌其烦地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考试一定要拿高分”、“我的分高,我怕谁?”的思想,大张旗鼓地宣扬“尖子生”、“状元生”、“重点率”、“上线率”,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与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共识”:只有考出高分数,达到某重点学校的录取线才是好孩子、好学生。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孩子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中学生也就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而教师又没有预先为他们储存好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的信息,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学生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的做法——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例如:今年高考前夕,山西晋城一女生因高考临近不堪重负而跳水自杀身亡;2003年高考,浙江一女生,只因高考首科考砸 ,跳楼自杀身亡。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与上述观念相吻合的便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在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不少中学的课业负担体现为“三超”,即:超长的学习时间,超大的作业数量,超高的学习难度。孩子们面对的是“老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转”,频繁的考试、无休止的补课、大量的重复学习,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使学生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根本没有休息,导致心理上的疲劳,情绪焦虑不安。
其实,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是我们国家人格最为高尚的群体。广大教师对学生是怀有深深的爱,他们往往是恨铁不成钢,但有时动机虽好,教育方式却是反教育的。据笔者调查,目前,中学里有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用警告、讽刺、挖苦、揭短、遗弃等手段代替思想教育,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代替严格管理,用威胁的手段代替激励教育。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绩违背了自己的意志时,就以“你那里长的是人脑袋呀?简直就是猪脑袋嘛!”,“朽木不可雕”、“二百五”、“老鼠屎”、“害群之马”等偏激语言对其实施精神压力;有的教帅发现学生没交作业,便罚抄。我有个有个同事在武昌一著名初级中学读书,一语文教师一次罚其孩子抄作业500遍,害得母女俩折腾到半夜1点多!美国在伊拉克“虐待战俘”,我们在这里“虐待学生”啊!:)有的教师对有缺点的学生动不动就说“请家长来”、“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有的教师将后进生打入另册,给后进生调离座位,教室里的边座、后座、远座几乎都是后进生的。这些“精神虐待”现象并非教师的有意所为,他们的出发点是敦促学生上进成才,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心理学家指出,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心理和思想伤害,可能比肉体受虐待的孩子更大,因为这是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全面摧残,而自尊心受到挫折的人,又会出现多种心理障碍。另外,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少数教师心理失衡,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反教育行为。如个别教师十分留意学生家长的职务,注意发展对自己有用的“关系”,“关系学生”往往引人注目地受到特别关照。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关系学生”形成了一种唯我独尊心理,而另一些学生则由于家长无权无势,属于”弱势群体“,只能缩在一旁,心理也就受到了创伤。
四、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由于人的生理发展规律,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其心理发展是错综复杂的。他们追求成人感,喜欢玩“深沉”,装“老成”;追求独立性意向,喜欢“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追求自尊好胜,喜欢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等心理目标。但这些心理目标与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性出现矛盾,他们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要求被爱而又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产生“明于知人,黯于知己”、“严以责人,宽以律己”的偏向。一些学生难以正确地评价自己,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驱使下,故意表现得横蛮无理,甚至有意与教育者对抗,行为表现与教育者的意愿往往背道而驰。此外,中学生处在青春萌动期,容易出现早恋问题。这个时期,中学生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最突出的是对异性的好奇心和神秘感。由于他们个性心理发展和认识能力还很不成熟,所以那些“纸条恋爱”、“狂热初恋”只不过是朦胧状态下的冲动性和盲目性的表现。凡是落入情网的学生,十有八九精神萎靡不振,形成心理障碍。有的紧张、恐惧、羞涩;有的苦闷、自卑、惆怅、失望、孤独、悔恨、愤怒。

*************************************************
一、 家庭教育的意义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在理论上,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三因素中,家庭除了履行自身教育职责之外,还在密切关注其它两个因素。因此,家长的担子更重,操心更
多。目的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家长满意的理想之人。而理想之人以什么作为标准呢?在目前高中阶段,就是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完全可以理解。
关键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第一阶段的目标?应该讲,人起初,机会是不均等的。有人生下来就是富翁,有人生下来就贫困;有人生下来就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有人生下来环境就不利。但是,在我国,在八钢,孩子上到了高中,所得到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就是说,从现在起,过程性机会是一样的。差别在孩子自身的选择和努力。到了大学或工作以后更是如此。
有人说,智力水平是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科学证明:现代正常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比家犬和猎犬的差异还小。关键是后期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自己所愿意接受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家庭教育和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引申出来的其它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由于其血缘和环境因素,是其它教育无法代替的。“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未来的手。”指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键性。
但是,家庭教育又有其局限性。在学科知识辅导上,捉襟见肘。因此,其侧重点应在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礼仪教育、习惯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同时,与学校联系,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实施配合教育。
由此看来,家庭教育的内容很丰富,有许多工作要做。生养一个孩子不容易,培养一个孩子更不容易。责任重大。
二、 家庭教育应关注的重点
1、 孩子的变化。要个性,不要共性;要自由,不要纪律;要关心,不要付出;要享受,不要劳动;要自尊,不要尊重;要理解,不要宽容;要借口,不要自省。。。。。。这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我们陷入“传统办法不灵,新办法没有”的尴尬境地。“家长的话不听,老师的话是圣旨”已成了今天的神话传说。
2、 影响学习的相关因素。唯学是高的理论被普遍认可、接受,奉为真理。顾其一点,不及其余。事实上,影响学习有诸多因素。如:纪律、意志、习惯等。它们是怎么培养而来的?值得关注。
三、 需要矫正的问题
1、 中考大功告成,可以喘一口气了。
到目前为止,不在高中学习状态。即使中考500分,刚刚达到金星高中录取线,距离总分750仍差250分。平均每门学科丢失60分有余。这60分的知识,可能成为学习障碍,也可能是致命的。所以,只能“不吃老本,要立新功”。这不是学习本身问题,是思想问题。高中学习在态度上,讲究目的性、主动性、钻研性。志不坚者,行不达,志不强者智不达。志当存高远。伟大的精力,只为伟大的志向而产生。志也不是学习本身的问题,是理想问题。(考大学是理想还是目标?)高中学习在方法上,讲究预习、听课、复习、质疑、讨论、迁移、总结等环节。要善思考、善记录、善积累、善扩展。(2005高考作文题:我省人文环境与经济发展。人物与文学形象)再也不能凭借小聪明,也不能靠反复,而要主动学习。
2、 正确归结原因。
每人都有100个理由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唯独没有自己的原因。但是,内因是不能模糊与掩盖的。在找原因中,家长要有了解、分析、判断。不能盲目听信,妄下结论。
实例1:一学生带手机到校,并在上课时发短信。被值班领导发现。批评教育,拒不接受。令交出手机,说没有。找出,家长告学校非法搜身。找证人。
问题:(1)学生带手机到学校有利否?
(2)上课不听该不该管?
(3)家长在此时应怎样做?
实例2:学生要办走读,理由是睡不着、吵得很、吃不好。于是,家长忙找办理走读。真实的原因是自由。可以给他要好的同学带吃的。高考名落孙山。(夜辅、交流、后续发展的优势)
家长要掌握其真实想法。不能纵容。
实例3:两名2005届学生谈恋爱,形影不离。学校发现后,向家长反映。家长了解,先是信誓旦旦,再反映,承认。但保证不影响学习。家长于是认可。尖子班到普通班到大专。
当今,中学生早恋影响学习否,用问吗?
实例4:老师教得不好,班级不好,有几个学生不好,老师冤枉我(上课讲话录音、交了钱管我交作业否)如此种种都是理由借口。学生利用找你解决不了的归因理论,使你无法责备他。家长在偏听偏信中,失去明智与威望,在不知不觉中起到放纵、助长坏习惯作用。
四、 家长应有的对策
1、 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想法。以情引导、果断纠偏。(长发、染发)
2、 配合学校老师要求、学校制度。
3、 归因之时,先要设法引导到他自己身上,然后再了解情况,交换意见。
4、 常进行感恩教育,情感教育,家务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礼仪(利益)
教育。
请家长坚信:我们的目标与家长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下一代成才。老师的爱,是严中有爱,严中有智,严中有道。我们向这方面努力。家长的爱,应是慈中有度,情中有格,教中有方。让我们密切配合,培养出高尚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中学生正经历身心巨变,他们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往昔。小学时代,家庭是保护自己的城堡,现在对中学生来说,则是时刻想从家长的唠叨、管教、干预、限制中解脱出来,划出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有的甚至不惜选择出走。正如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的那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青少年时期是最叫人忧虑的。之所以会这样,一是儿童时期适应不良所积累下来的问题,到了青少年时期便会表现得更加明显与严重;二是青少年过渡到成年期,在追求独立与建立自我的过程中,常会发生各种特殊的适应困难。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最关键而最富有特色的时期,也是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如何度过人生路途的“黄金时期”,是摆在每个家庭、每位中学生面前的课题。

************************************************
中学阶段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如何?我校2000年对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到目前这止,你认为对你成长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哪三种?”答案是

⑴父母的影响占76.22%;

⑵家庭其它成员的影响占12.8%;

⑶学校和老师的影响占43.9%;

⑷社会现实的影响占67%;

⑸朋友的影响占34.75%。

可见,家庭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学阶段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

一、家庭价值观念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个人的行为常受其价值观念影响,自己认为重要的就会努力去做。一个重视教育的父母不仅会身体力行做对孩子有益处的事,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会灌输教育重要的价值观念。孩子的学业进步受到父母的重视,孩子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增加。学习兴趣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发自内心的好奇心、求知欲、抱负等。在外部行为上表现为对学习活动的注意,从而引发行为趋向目标,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都能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生体验攻克难题的喜悦,获得知识的满足等等,使学生感到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主动,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优良,2000年在高一年级问卷调查了解到,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的占77.44%。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认真思考,争取独立解决占62.49%,马上请教老师或同学占9.87%,放弃不做的占2.44%。你放学回家复习功课,先复习书本知识再以练习巩固,并做好预习工作占7.92%,写完书面作业,并预习第二天功课的占37.19%,写完书面作业就行了占19.5%,以上都不是占23.7%。”

一般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本身对孩子教育有较高的认识,也较关心,因此勤于吸收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并应用于教育子女上。教育水准高的父母,可能从事需要较高专业技能的职业,会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学习。一般来说来自厦大、海洋三所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父母供给子女较多的文化剌激,诸如书籍、参观旅游等。在2000年高一年级问卷调查中订报刊杂志的占68.9%,自己购买相关的课外书占76.82%。

父母重视家庭生活并以孩子的教育成长为生活的重心,学生在校表现好,学习好,心情愉快,心理发育健康。这部分学生感到知识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探索好的学习方法,成绩一般稳中有升,心态较好,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快乐。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同学的心理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人短时间内奇迹般地暴富起来,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与这些人相差悬殊,知识贬值,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的现象,使一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采取了功利主义的态度,孩子读书好坏无关紧要,树大自然直,只忙于自己赚钱,对孩子读书缺乏家教;也有一些家长对学校现行的一些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缺乏全面认识,产生不满与困惑,而影响孩子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厌学,心理上感到仿徨、无奈,甚至痛苦。学习成绩不良的这部分学生一般表现为退缩、自暴自弃,自觉矮人一等。但他们并非一无是处,这些学生往往操作技能水平较高,部分学生对美术表现浓厚的兴趣,但语言和数学能力较弱。

二、父母的期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据研究发现,孩子能力的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对子女要求或期望较高,同时在子女成功时给予鼓励,失败时给予惩罚,则子女的成就动机就较高,反之父母对子女要求较低,期望较低,则子女的成就动机相对也。,子女的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对孩子成就的期望值及父母经常参与子女的学业活动之程度有直接关系。

2000年高一年级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原因:

⑴改善家庭生活的现状,报答含辛茹苦的父母占6%;

⑵社会竞争激烈,个人要争取一个理想的工作占55.48%;

⑶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占15.24%;

⑷同学间的升学竞争很激烈占12.8%;

⑸为了祖国的富强与社会的发展占10.36%。

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设计:

⑴读完高中就出国留学占6.1%;

⑵读完高中考上重点大学占75.6%;

⑶读完高中能考上大学,有书读就行6.7%;

⑷顺其自然占9.75%。

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是与社会和家庭对他的期望值密切相关的。据郑日昌教授的调查,有70%的学生表示“考不好难向家长交差”。可见家长的期望水平过高是形成孩子心理压力,产生焦虑症,尤其是考试焦虑症的直接原因。若父母虚荣心太重,而对子女的发展限度、能力大小及兴趣全然不知,对子女寄以超出其能力限度之期望,那么子女在心理压力下极易为焦虑所困扰。如果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又把眼睛盯在学生的考分上,一心想让学生在考试中拔尖扬名,则学生的焦虑更是加重。据98年“双十中学学生十最调查”问卷,中学生心理紧张的原因,来自父母方面的占43.6%(其中被父母错怪、误解的占15.1%,父母感情不和占12.1%,受父母打骂训斥占7.3%,父母抽烟占2.1%,父母要求过高的占2.4%,被父母强迫做某事的占1.9%,被父母批评占1.9%),来自学习上的占11.3%(其中考试成绩不好的占8.8%,作业太多占1.5%,家庭学习环境不好的占有1%),来自家里其他成员的占8.7%。

虽然说父母期望值与子女成就成正比,但过高的期望值给子女造成太大的压力及困扰。父母应衡量子女的能力,在限度内给予适当的期望,在和谐的亲情关怀下,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孩子自然会努力,全力以赴地学习。

在重点中学,对孩子期望过低的家长是极少数,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只要求能毕业,将来能找份工作就可以了。有的家长自认为有钱,考不上高一级学校家里花钱送孩子上学,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放松,要求低,孩子不仅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发展,而且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许多研究都证实了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成就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生活适应、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的心理发展有直接影响。

根据中科院王极盛教授的调查,把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四类:

一过分保护型。过分保护就是父母都代劳了,父母就像保姆一样干家务,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质就是溺爱。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培养出的孩子懦弱、依赖与无能。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指点与帮助,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二过分干涉型。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子。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也缺乏创造力。

三严厉惩罚型。尽管不普遍,但还是存在。即教育孩子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四理解民主型。这类家长能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对孩子在学习上要求不怎么多,但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有用的人,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不施加压力,只要尽力即可。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家长自己不看电视、少说话。父母对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打骂。

综上所述,家庭父母的价值观、期望值、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密切相关。家庭关系和谐,父母关爱,孩子长期在愉快心理氛围中生活,个性开朗、活泼、聪明、大方能干。相反,家庭中缺乏关爱,孩子不被父母接纳,长期在压抑、恐惧中成长,个性往往孤僻、胆小、自卑、冷漠。这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否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是决定孩子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

四、家庭素质教育不可忽视

国际知名心理学家、瑞士人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长生动地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心理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丹尼什博士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树根的成长期是5年到15年,15年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一个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成长期也是在人生的头15年,在生命最初的年头便学会自我约束、推迟欲望、不自私,做好人,将会使孩子的一生充满人性的光彩。博士的话值得引起作父母家长深思。

溺爱型家长占的比例大于30%,这部分家长认为自己辛苦赚钱,孩子吃、穿、玩的都尽管满足了,孩子不拿出好成绩就对不起父母。殊不知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恰恰是除了吃、穿外还有思想。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向素质教育转变,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在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方面都会存在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是家庭里的“个体户”,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父母们,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实现学校素质教育与家庭素质教育的同步进行。

回答2:

对于自己的孩子而言,
我的观点:
1.学校教育确实有问题,并且非常严重,但...这...我无法改变!所以不去指责,埋怨...因为这无用!
2.我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去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孩子接受完全的教育!孩子同样可以非常优秀,出色!
3.其实,优秀的孩子,出色的孩子都有非常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回答3:

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身心疲惫,脑子不发达,甚至呆滞,在生活中不实用,没有开放性题目开发大脑,影响中国发展道路的方向。

回答4:

社会的影响比学校和家庭都大。

回答5: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提高,社会上的诱惑随之增加,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竞争激烈。人们开始面对种种困惑,特别是青少年,而这种困惑又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抉(某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大部分学校只提供知识教育,德育缺失)蓄积下来形成了诸多社会问题,给社会家庭学校都带来了很大麻烦。
家长对教育目的的歪曲,认为孩子考大学等同于幸福生活。把考大学当成了人生幸福的唯一实现方式。把谋取功名当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升官发财、高人一等、光宗耀祖等对教育目的的片面认识,教育的本质作用抹杀,教育成了世人达到自己功利性目的的工具。家长应该本着为国教子的心态去教育子女。
家长对学校教育有过度地依赖。使得家庭教育完全沦为学校教育应试教育的奴仆。有一些家长想教育孩子可是又力不从心。
中国教育充满着功利色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目的的单一和低俗,使得教学的过程变得机械,使得学习的快乐化为乌有,使得考试科目占据了学习的全部。而忽视了真正的教与学应该有更多考试以外的东西,甚至自然科学以外的东西。
我们的教育是教者主动学者被动,无论学生喜欢学什么、擅长学什么、能学好什么、会学什么,无论学生在什么时间都必须被动的接受灌输。
从网上我看到这样一组数据,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刑事犯罪总数的70%,某看守所的一分记录显示,未成年犯罪在押人员尽占其所有在押人员的32%,其中未满14周岁的又占12.4%,当问及犯罪的具体内容时,几乎都是暴力抢劫或者聚众斗殴,主要罪名集中在故意伤害和诈骗罪。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些本该心灵纯洁善良的孩子变成今天的罪犯呢,其中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家庭教育是一种源自家庭的父母长辈对孩子的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将使他们的心志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且将伴随孩子的一生,它既是孩子的基础教育,也是孩子的终身教育。曾经有记者采访获奖的科学院士,问到“您觉得哪个阶段的教育对您的成长与发展起关键作用,或者说您最难忘的阶段。”他回答到“教育在我这里是不分阶段的,但幼儿园时的教育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记者显得十分惊讶,原本以为他会举出许多导师和教授的例子。于是他进一步解释到“有很多的生活习惯是那时候养成的,它使我终身受益,而母亲在其中对我的影响最为深刻。”不难发现,家庭教育或者说孩子的未成年阶段的教育读对孩子本身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实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有明显区别的,然而很多的家长却把学校教育等同于家庭教育,甚至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老师的事情,这样的观点都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片面的。教育的范围最为广泛,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可见家长们大都没有意识到家庭其实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堂。
中国对人才的培养投入可以说是世界前列,所以可以很肯定的说,中国的教育设施和投入是很完备的,中国的教师也是很负责、很优秀的。这在发达国家面前是毫不逊色的。因此,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不应该一味的埋怨学校,埋怨老师,试着想一想自己是否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以及对他们心理和思想情绪上的指导。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社会地位都日益提高,但是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却没有同比增长,许多孩子获得最高等的教育和最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然而他们与家庭的关系却十分紧张,原因何在?现代社会上的生存游戏使得人们一度成为工作狂,工作压力大,事业心强,而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在事业上的操劳付出的过多,势必会影响他们对家庭的关注与扶持。但这绝对不能成为忽视家庭教育的借口。不止到到家是否注意过这样的细节,当某个女性成功人士发言时,她会说:“我的事业成功,我的家庭很幸福,孩子也培养得很好……”而男性成功人士往往会忽略家庭与孩子,这就是说,他的家庭意识还不够强,或者说他认为成功的定义仅仅为事业上的成功。那么成功的定义究竟是怎样的呢?其实像很多女士总结的那样,成功不单指事业上的出色,它还包括一个美满的家庭和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所以,家庭教育并不是女性的事情,关于这一点必须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女性一生下来就被赋予了两个名字,一个是她的父母赐予她的名字,另一个是人类最伟大的称呼“母亲”,不论女性怎样的生活,培养和教育孩子都是作为母亲的天职,是与生俱来的,这不会因为任何的事情而有所改变。
现代社会,“解放女性”的呼声很高,我不否认女性的地位与男性地位的平等,但是很多人错误的认为“解放女性”就是丢掉了养孩子的包袱,她们想在事业上有所超越,于是未成年人被送进了全寄宿学校,或者各类的托管所。哲学上强调,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和环节互相联系并存在着因果联系,现在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都将发生在老人们的身上。如今你可以送他们进托管所,将来他们就可以把你丢到养老院。所以一定要正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而女性的解放也绝对不是以放弃或者推卸自己作为一名母亲的责任来实现的。俗话说“男主外,女主内”如今说到这句话都有“封建”的嫌疑,其实它虽说过于片面但也不失道理,女性应该发挥其天性,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出应有的优势,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举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圣经》中提到,上帝当初造人先造男人,然后才造男人或许就是因为男人比女人更容易造,而女人却十分复杂。或许这可以用来诠释女性对孩子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牵挂和母性。这在家庭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个家庭教育的客星则是家长们或长辈们对家庭教育的误区就是他们认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然而费尽心思却落得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孩子心理疾病的突增,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俗话说“有才有德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才无德不是人”社会确实需要人才,但是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所以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要足见从“智育保姆型”转变为“德育保姆型”,要以德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正式人才的灵魂就是道德教育,从而转变“以己代师,重智轻得”的错误论调和教育方式。真正理解“成才先成仁”的观念。同时,有关政法专家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四大误区,第一,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即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脱轨;第二,教育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道德教育过于传统,其方向、内容和目标都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把青少年当作客体,因此与教育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适应社会的变迁;第三,形式脱离显示,使得教育的必要性遭到怀疑;第四,结果认识与行为认识严重脱离,多数人特别是未成年人在道德上都了解不该做,然而在行为上却缺少自律性和判断力。
家庭是社会的基层细胞,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师。引导子女认识人生、社会,引导子女进入社会、溶入社会的导师。家庭教育不仅是早期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父母子女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利益一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是说,关系亲密的人所说的话,人们容易相信;人们所敬佩的人所发出的指令,愿意接受。根据这个道理,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子女从思想感情上乐于听从、接受,父母也可以对子女进行感化。所以家长的教育效果好,对子女的影响作用也深刻。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上课和有组织的活动,面向儿童青少年集体实施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结合生活内容对子女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而家庭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教育,就工作形式而言,它不是单一的,需要全方位地启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加强家长学校师资力量和骨干队伍建设,指导和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注重理论学习和研究,加大家庭教育工作宣传力度。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