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是一个总理贾府家务最有权势的管家奶奶,她既无视封建道德和秩序的约束,也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她左眼盯着金钱,右眼盯着权势,捞着权势好抓钱成了她生活的唯一目的。
她利用自己在贾府的权势,营私舞弊,挪用她经手的银钱放债,残酷的进行高利贷剥削,是她积个人私财的主要方式。
弄权铁槛寺,勾结官府,包揽词讼,只凭一纸书信就拆散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婚姻,断送了两条性命,而自己却安享了三千两银子,自此,凤姐胆识愈壮,此后的滥取财货和贪得无厌,更成为她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了。
可见,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的腐朽已达到何等惊人的程度!
但是,这种巧取豪夺,丝毫也不能满足王熙凤的私欲,她还通过受贿,大量搜刮奴隶们的血汗,并厚颜无耻地说:送什么我就收什么。公开要人行贿。她对给她管理私账的旺儿媳妇说:说给你男人,外头所有的账目一概赶今年年底都收进来,少一个钱也不依。只这一句话,就揭出了这个管家婆爱钱如命的丑恶本性,这是封建地主阶级贪婪无厌的阶级本性,在王熙凤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她和贾琏是夫妻,在财产与权力的争夺上,却一点也不让,她不但控制了贾琏的受贿权,还乘机敲她丈夫的竹杠,贾琏要鸳鸯偷取贾母的银器去典押,也得给她分赃行贿,才能办通,可见,剥削者之间也是分文不让啊!
王熙凤执掌着贾府的家政实权,实际是行使着封建的宗法家族的统治权,她利用这种权力,对荣府内广大的下层奴隶,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实行野蛮的人身压迫。
她给王夫人出鬼点子损主意,就逼死了晴雯和司棋,撵出去一大群女奴,甚至,一怒之下,要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只叫她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不用给她们吃,让她们自己左右开弓打自己嘴巴子,将她们胡乱配人,关进马圈往嘴里塞马粪…可见,在封建社会,地主对奴隶有随意打骂甚至处死之权,奴隶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
她为了驯服一个小丫环,竟亲自大打出手,只左右两巴掌,就打得小丫环两腮紫胀,而且,还凶狠地从头上拔下一根籫子来,向那丫头嘴上乱戳,更甚者,是她的任意下毒手残害人命,她利用尤二姐未婚夫张华闹事,又恐事后有变,就指使人去暗算张华,以杀人灭口,真是:有多大本领就能干出多大的伤天害理的事情。
难怪,在人们的心目里,这位管家的二奶奶,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是一个从小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的巾帼英雄,背地里都骂她是“巡海夜叉”,她两面三刀的本领,特别贪婪,毒辣的性格,成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贾府一根很硬的支柱,也正表明贾氏宗族男性系统的腐败无能。
曹雪芹通过这些实话实讲的例子,撕开了封建贵族官府内人吃人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的罪行。
阶级斗争的历史告诉我们:一切腐朽的力量是不会自行消灭的,他们阶级的代表人物,为其阶级本性所决定,总是要充分的表演,这是一条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王熙凤的这种思想性格的形成,肯定是有其阶级根源的。
在阶级社会中,毎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鲜明特性和生活目的,而一定阶级的代表人物,正是一定阶级世界观和阶级性的集中体现者。
王熙凤曾一次同赵嬷嬷闲谈时,这样介绍过自己的家世:
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这种家庭,就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的雏形,就门第来说,王府的祖先仅只是都太尉统制县伯,当然不能与位居京都“八公”之列的贾,史二府相比。
然而,由于其主管着外贸和外交,这在当时是个重要职务,而就财力来说,则又超过贾,史二府,到了王子腾,由京营节度使一跃而为九省都检点,再跃而为兵部尚书,三跃而官居相职,成了四大家族中最有实权的人物。
这样,就连贾府也要仰仗着王府三分。
可见,王熙凤执掌贾府家政大权,实际上象征的就是贾府和王府两个封建家族财产和权势的神圣联盟。
王熙凤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代表一个阶级在活动着,阶级的命运决定她的结局。
所以,她为了支撑那即将倒塌的四大家族这封建主义的大厦,可谓:算尽了机关,使碎了生前心。
然而,“凡鸟偏从末世来”,当整个封建社会已经开始日暮西山,气息奄奄了,她的悲剧结局,也就随着这个衰败的过程而产生和发展。
当王子腾步步高升,而王熙凤又得到贾母宠爱时,贾琏对王熙凤是处处顺从,当王府由于王子腾的突然死去而陷于衰落,贾府气焰将尽时,贾琏便行使夫权,对王熙凤下起令来,当贾府获罪被抄而贾母又于惊扰中死去时,贾琏和邢夫人便在夫权之外又行使族权,于家亡人散各奔腾之际将王熙凤休弃,终于,使这个脂粉队里的巾帼英雄,悲惨地死在南京。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当然,王熙凤是一个艺术形象,是小说中的人物,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对王熙凤的成功塑造,所揭示的这个真理,是一再被历史所证明了的,不可预计,还会有这类的人物十次,二十次,三十次“机关算尽”地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挣扎。
“失败的阶级还要挣扎,这些人还在,这个阶级还在,所以,我们不能说最后的胜利,几十年都不能说这个话,不能丧失警惕”
最后都必将和王熙凤一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历史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