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什么意思?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那个朝代?
2024-12-03 06:31:5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说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即人才选拔制度。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士族阶级立场,不管这个人怎么样,身为贵族一定不会落为官员中的下层,而庶民们不管怎么努力多么优秀,都没法得到士族的身份。

下品是古代官品制的“九品中正”制度的下三品,即下上,下中,下下的三品,是属于低官品的官员。
出处:《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晋,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殷灼曾对晋武帝说:“令台阁选举,徒塞耳目。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途)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

品中正制本就是一种妥协之举:

曹魏既要借助寒门子弟打击门阀世族,又要赢得他们的支持,故而当门阀世族代表尚书陈群向政府提出“九品官人”的方案时,魏文帝曹丕欣然应允,而这正是九品中正制的雏形。

可是诞生于两汉察举制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公平上没有长足的进步,这引起门阀士族以外阶级的不满,他们要求改革选官制度。

矛头基本上都指向门阀士族以及九品中正制,皇帝不得不向庶族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妥协,限制世家大族的权利,减轻农民的赋税。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颁布“均田制”,将依附于门阀士族的佃户和奴隶解放出来,这使得庶族地主阶级迅速崛起,他们要求政治权利,获取上升的通道,而科举制就应运而生。

回答2:

三种写法:
1·“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世族:是世代作官的家族.
势族:是权势极大的家族.
士族:是在南北朝时期重门阀,别於庶民,自成一特殊阶级的缙绅之家的等级.
下品是古代官品制的“九品中正”制度的下三品,即下上、下中、下下的三品,是属于低官品的官员.
出处:《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晋,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殷灼曾对晋武帝说:“令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途)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这样,九品中正制已不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书·刘毅传》)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加速了士族制度的形成,也是西晋政治迅速走向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答3:

"这句话是用来形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的。意思是说
做上层高级官员(上品官)的没有出身寒门的,做下品官的没有出身士族的"

回答4: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司马懿当政后,任世家豪门为各地中正,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地主控制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

门阀制度的产物: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门阀制度发展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魏的选拔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度,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统治阶级完全被大地主,大豪强所控制。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
没落: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

当时的谢家 王家 独孤 陇西李家等都是
这种制度的唯一好处就是早就了后来所谓的 魏晋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