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中外新闻事业史
2024-11-22 09:36:3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梁启超(1873-1929年)

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他主编或参与办的报刊前后有十多种,在国内外新闻出版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撰写了编辑30余篇出版学论文,形成了其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编辑出版思想。

他初期的报刊思想可以大致概括成三点,一:注重选题组稿,体现时代潮流。梁启超认为报刊文章的内容要反映时代的特点与要求,要为救亡图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二:革新报刊文体,满足读者需要。新文体的运用使一般民众也能看懂报刊上的文章,从而拉近了读者与报刊的距离,扩大了读者面,报刊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梁启超新型报章文体的成功,吸引了许多报刊竞相模仿,极大地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直到今天,梁启超那种面向广大读者、服务读者的报刊从业态度,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三:认清报刊职责,明确出版原则。梁启超认为报刊影响巨大,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

梁启超后来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他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他将报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为“通”,可分三方面论述:第一,维新派极力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重视报刊传播信息和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作用。第二,强调并利用了报刊的开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终把开民智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三,重视并自觉的运用了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而他对报刊性质的认识超出了早期维新派人士的程度,已经把办报视为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同时,他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梁启超强调报刊从业人员的才气学识和道德风范的培养,认为编辑人员的职业素质决定着报刊的成败,决定着报刊是否受读者欢迎。他尤其强调报刊编辑应该品德高尚,要有奉献精神。

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的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一:关于报过去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a、“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种从政治上看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是维新派人士的共识。b、“去塞求通”,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选工具是报刊。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 a、报纸性质多样。B、报馆的“两大天职”。他认为,报纸对政府的监督,是舆论监督,而作为向导者,报馆应该面向大众,具有“救一时明一义”的特征。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梁启超认为,一张办得好的报纸,必须具备四条标准:“一日宗旨定而高,二日思想新而正,三日材料富而当,四日报事确而速”。四:关于舆论的论述。提出并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并且,健全的舆论应有“五本”,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梁启超的办报在我过新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一: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维新派通过报刊陈述当前中国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愤怒地谴责了列强的种种恶劣行径,发出了建设一个强盛、独立的新中国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抵御侵略,振兴中华的爱国激情。二: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维新报刊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西学和西方情况,热情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使广大知识分子的头脑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各地维新派新团体的报刊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获得了一大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对变法起到了很大帮助。其主要贡献有,一: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二: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三: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最有影响的新闻理论家,也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编辑出版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一代报刊从业人员,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梁启超作为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由于时代及个人思想认识的局限,他的出版思想中也有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他的编辑出版思想,我们不能全盘吸收。同时,他的编辑出版思想中,对编辑出版的内在规律涉及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他编辑出版思想的一个缺陷。当然,我们不能过多地苛求他,因为梁启超在近代史上扮演的主要是一个思想启蒙家的角色,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至于对他编辑出版思想的完善与发展,则是我等后辈应做的事。
  

回答2: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在维新派新闻中最具典型,是维新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新闻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主要集中在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国事》一文中。在文中,他把报考比作耳目喉舌,指出其功能是“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情的通与塞。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对怎样发挥“去塞求通”的作用,他提出四条要求,即:“广译五洲近事”、“祥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下政治学艺要书”。梁启超早期的办报主张,表达了维新派要求学习借鉴西方、从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过热情。
第二个时期为1899到1911年。变法运动失败后,康、梁等流亡海外,接触了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新闻理论,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以下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一是报纸的功能,提出报纸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他认为政府没有权利办不成事,但权利过大又不受监督,就会滥用职权,所以需要作为“国民公意的代表者”的报纸,像父兄对待子弟那样去监督政府,才不至于走向腐败。他还认为,“中国之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因此需要报纸“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那样去向导他们。并提出为何、如何、由谁来两监督和向导的问题。
二是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即:(1)宗旨定而高(2)思想新而正(3)材料富而当(4)报事确而速。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他认为舆论是一种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之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造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一是常识,二是真诚,三是直道,四是公心,五是节制。
四是她根据自己的办报经验,提出办刊宣传有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浸润的方法主要指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使读者猛醒。同时,对新闻业务提出建议,如在论说的写作上提出“公、要、周、适”四点原则,在新闻的采集和写作上要做到“博、速、确、直、正”。
第三个时期应属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政治上更为成熟,新闻思想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但相比较前期,缺乏系统性。他不再提倡作为反清斗士所推崇的“言论自由”,转而提倡“言论的社会责任”。

回答3:

回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