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与亚历山大打仗谁会赢

2024-11-12 01:14:3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回答2:

历史上本部可能出现这样的对决,就像关公战秦琼一样。那么只好作纵向的比较了。

在中国,历史的车轮进入了秦帝国,始皇帝雄才大略,一统六国。在他登基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心里挂着一件事,匈奴之患。此时的匈奴又怎样呢?东击东胡,西灭大月,收西域三十六国,可以说是威风不可一世。蒙恬便在这种情况下受命北征,收复河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匈奴退走的情况呢?原因有二。一,此时的秦帝国一统六国,战士的士气高涨,装备精良,组织严密,各兵种配合可说是中国数千年最佳的时期。且加上六国的人力,财力,才能在短时间内击走匈奴。二,当时的匈奴刚刚扩张完毕,对扩张的领土还没能完全消化,各被征服民族他还不能完全控制,须留大量的人马散于各地,在与秦的边境不可能有多少主力部队,对秦的领土也没多大兴趣,再加上此时的始皇帝威名之甚,他也不得不顾忌几分。两者一综合,便形成了这种局面。

但秦始皇不成器的儿子断送了他的帝国,也使中国对匈奴的决战日期向后推迟了近百年。

同时期的西方又在做什么呢?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那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瞬时土崩瓦解,陷于内乱之中,先是安息帝国击败了塞琉古王朝,(随后其东方又崛起了一个贵霜帝国)后又被罗马,迦太基分别占据了欧,非洲部分,至此,除中国外,此时的西方(贵霜,安息其实是东方民族,但对中国而言,他也是西方)是三国并立(贵霜除与安息,西汉有过冲突外,基本上处于自保)在迦太基与罗马,安息与罗马的战争中,骑兵一样也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只是迦太基将领汉尼拔将数千努比亚骑兵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也限于偷袭,断粮之类,由于没有出现像中国北方的匈奴这样强大的游牧文明,所以总体而言,这时的西方相对中国而言,对骑兵的运用处于落后的地位,并且这种情况一直到骑兵退出历史的舞台。所以以后我将以中国和中国北方民族为主线。(中间会出现贴木尔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到时会将视线转回去)中国,又是一场全 国 范 围内的大战,项羽凭八千江东铁骑纵横中原,最终败于淮阴候之手,命殒乌江。汉,西汉帝国正式成立了。成立之初,汉 高 祖不知为何?一进心血来潮,竟想效始 皇 帝般,北征匈奴,收复失地,(楚 汉 争 霸时匈奴乘势南下,占据了广大地区)但他此时手下既无韩 信,又无蒙恬,自已又不会打仗,才有了"白登之围",无奈之下,采用陈平之计,用极不光彩的手段才捡了条命回长安,但刘邦也算识 时 务,经此一战之后,隐忍不发,只是像始 皇 帝一样积攒实力,同时又遣公主 和 亲,使得汉帝国得以在七十年后扬眉吐气。但负此奇耻大辱,终郁郁击终,其后汉帝国又是一番动乱,幸未伤及根本。(吕后之乱,八王之乱)又经"文景之治",终于组建了一支数十万的铁骑部队(铁甲,铁制兵刃)有了与匈奴人一较高下的实力。匈奴人也凭借其强大的骑射将其势力扩 张到极限。

公元前151年,汉武帝继位。匈奴在汉帝国数十年俯首称臣的迷惑之下,有点得意忘形。不把汉帝国放在眼里,汉武帝看准时机,决定对匈奴开战,至此,历时近二百年的汉匈之战开打。

"汉武雄图载册篇,长城万里遍烽烟",这是汉匈未全面开战时的真实写照。雄才大略的武皇帝自不甘心,大战一触既发。让我们后人记住这个名字,刘彻,这位统治中国54载,对中华民族与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堪与"千古一帝"秦始皇相提并论的武皇帝,是他奠定了中国在亚洲,世界的地位。数千年后,我们还在用着他给我们带来巨大荣耀的称谓:"汉人"。

提到汉匈大战,又必须提到两个人:卫青,霍去病。前者官至大将军。(相当于全国兵马大元帅)后者位至骠骑将军(骑兵统帅,与车骑将军对应。)人称霍骠骑或冠军候(知道冠军一名的来历了吧?)此二人可说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擅使骑兵之典范。(虽说李广,李息,李广利,路博德等人也不差,但功绩比之此二位还是不够,早一点的周亚夫倒是比之这二人不差,就是开打时他已经老了,不然就轮不到卫青了,呵呵)数次大战使得匈奴元气大伤,再无力与汉帝国争斗。(不得已之下远遁漠北,使得漠南无王庭)

我们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就是汉帝国的骑兵是怎样击败匈奴骑兵的呢?要知道主战场可不在汉帝国境内,而在大漠,匈奴人甚至还占有天时,地利。(我想谁也不会认为中原人到了大漠会一样生活得很好吧?否则又何以解释这句话:水土不服。况且汉军也有数次因地形原因没能形成合围,李广也是因此而死)何况还有号称\"控弦三十万\"的百战骑射呢?按匈奴或其他游牧民族的打法,就是退,退中打机会。(这些民族除非不得已,是不会和你硬扛的。战法有点类似于卫国战争时的苏联,以土地换时间,机会)看看霍骠骑给我们的答案:\"冠军侯嫖姚校尉霍去病受任骠骑大将军,率万骑出陇西击匈奴右部,历五王国,越焉支山千里,歼敌八九千,斩折兰王、卢侯王,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再看\"霍骠骑发动夏季攻势,在与公孙敖失去联络之情况下,孤军挺进越过居延海,穿过小月氏王国,抵祁连山,歼灭匈奴40000骑,匈奴河西精锐瓦解。\"(这两句是转的)一句话,就是以骑对骑,以快对快,打得你没法躲,或是来不及躲。(可惜只活了24岁,在其有生之年未得见匈奴灭,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天不与之寿,奈何?)

还有卫青的战法,统数十万众,长驱数千里,直扑王庭。按兵法来讲,这叫:攻其所必救。(不知匈奴人有没有提出过类似莫斯科保卫战的口号,呵呵)想躲都不行,总不能老巢都不要了吧?这面子可丢大了。(谁知道老巢里有没有美女,宝玩,辎重,粮草)不得已之下,只好决战。

志载,卫青曾与匈奴大汗战于王庭。那么汉军又是怎么打的呢?匈奴人总不会放弃他的传统优势项目骑射与你拔刀对砍吧?(不得已时才会这样干)汉军的战马对匈奴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不管是速度还是耐力都强不到那去。(何况一个个还身着铁制铠甲,不似匈奴人般只着皮甲)怎么打呢?卫青的做法是:一,以武刚车载粮及步弓,战则为障。(就是没有战斗时当运粮,运兵车用,战时当屏障使)武刚车又是什么东东呢?长二丈,阔一丈四,车外侧绑长矛,内侧置大盾。(就是一个好的战斗掩体,既可防敌骑兵冲突,又可对箭有一定防护能力,真不知怎么想出来的?)这样可使匈奴人的骑射优势被汉军的步弓手抵消。(并且是车载步兵,嘿嘿,是不是有点像现代的机械化步兵?)

防御问题解决了,进攻呢?总不能让这些步兵追击匈奴骑兵吧?卫青的做法之二,出精骑直扑敌主营,后以大军掩杀。什么是精骑呢?选边地良家子弟万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住在边境的汉人)善骑射,精骑术,长格杀,以为陷阵营,每战必先出动其咬住敌军主将,(不论哪方面比之匈奴骑射都不吃太大亏,有点类似于我的虎卫鹰扬中的鹰扬营)道理还是哪个,攻其所必救。不得已,匈奴人只好与汉军硬扛,扛不过也要扛,呵呵,这就是战术。总不能仗没打完,司令官就让人给毙了吧?要这样,这仗还怎么打?

匈奴骑兵还是延续了他们传统的战法,成扇形一字排开,以发挥骑射的威力。虽然汉军铁骑骁勇,但在强大的匈奴骑兵面前也没占到多大便宜。汉对匈奴战士的战损比高达1.5~2:1,(初期,且以战斗人员为计数,平民损失不算,后期反过来),但是毕竟挡不住汉帝国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渐渐处境不妙。

一战战下来,匈奴人越打越少,汉军越打越强,以至后来匈奴可汗亲率八万铁骑咬住李陵的五千步弓,仍被汉军射杀万余人,可见后期的匈奴兵战斗力在急剧下降。(要是早期的话,可能仅死伤千余人就可以做到,八万骑,就是十六万人和马,对五千步兵打成这样,还有什么好说的?也证明了汉军在后期的强悍。也难怪匈奴后期对汉军一直采取避战,汉武帝铁骑十八万出大漠时匈奴竟不敢战,冒顿单于泉下有知,必定会再气死一回)

到这个时候,匈奴人的精锐已消耗殆尽,各被征服民族也纷纷脱离其统治,(乌桓,鲜卑,丁灵)很快地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呼韩邪向汉宣帝称臣,(也就是王昭君的老公)虽还没有亡国,但已无力再对汉帝国构成威胁。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中国的骑兵战术及骑兵部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既便是盛唐时也不能过此,寻根探由,除了有强大的国力为基础外,英明的君主,强悍的将帅,骁勇的士卒,尚武之民风,缺一不能成此伟业。但骑射却仍不是匈奴人的对手(少数精锐除外),并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骑兵时代的终结(一个为了生存,一个为了杀人,动力不一样,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不胜叹息。

四,单于夜遁逃

古今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历经与匈奴人一百五十年的战争后,强大的西汉帝国覆灭了。匈奴人松了一口气。总算可以睡安稳觉了。但他们很快发现,一个同样强悍的东汉帝国快速崛起,并且对匈奴采取与前朝同样的进攻战略。

凭心而论,东汉的骑兵部队远不如西汉,但对此时已日薄西山的匈奴人而言,仍是一个噩梦。在汉帝国及西域各国的联手打击下,不肯归顺汉帝国的匈奴人无奈之下,在一位英明的部落首领的引领下,开始向西挺进,向西流浪,寻找他们心中的美丽的草原。从此数百年间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行踪。

二百多年后,这群从中国北方出发的狼到了顿河大草原,在这里,他们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不光只有中原,这里也是一块美丽的新世界,水草丰美,气候温润。不多久当地的阿兰人开始进攻他们,匈奴人被迫迎战,(他们总共只有二十万人,能打仗的不过四,五万)但阿兰人步骑兵在他们的骑射面前无所作为,很快为他们击败,这样他们便成了这块新世界的主人,呵呵。匈奴人惊奇地发现,虽然他们的骑兵在汉帝国面前累战累败,到了这里,却是不可战胜的,他们心中被压抑了数百年的征服欲望被激发了出来,经过短暂休整后,又开始向西挺进,他们坚信,西边一定有一块和汉帝国同样繁华富庶的土地。

数年后,匈奴人击败(东,西)哥特,虽然日耳曼人有着在数量上不少于匈奴人的骑兵部队,但在匈奴人奇怪的阵型(一字散开),奇怪的攻击方式(在疾驰的战马上准确地射出致命的箭),奇怪的战术(边打边走,从不与敌军主力硬扛,并且大规模地进行穿插)面前,溃不成军,连国王亦被匈奴人所杀。(不知道他的头盖骨有没有被匈奴人制成酒器?)如同当年匈奴人躲避汉帝国追杀一样疯狂地向西逃窜,西方人所谓的第一次\"黄祸\"来了。(另一次是蒙古人给他们带去的)

此时的西方,罗马帝国处于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在击败了迦太基文明之后,又征服了北部的日耳曼部落,虽与安息帝国不时争战,但霸权在整个欧洲无人可及。

但罗马帝国也不可避免地衰弱了,虽然他们自已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的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文化沉沦,同样的,罗马的军事力量也大不如前。没有一支能与同时期列强相抗衡的骑兵部队。(中国,波斯,匈奴)他们还沉迷于自已编织的步兵致胜论。将无用的方阵步兵的潜力发挥到了极限。(只在帝国的东部行省有少量的骑兵部队,比例从不超过总军力的十分之一)很快,他们将要面对各野蛮民族的巨大冲击。(说来也巧,同时期的东方,中国也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冲击)

哥特人来到了罗马,骄横的罗马人当然不将这些衣不蔽体的野蛮人放在眼里,民族矛盾激化,大战再所难免。当这些野蛮人排着散乱的阵型,骑着战马向他们冲过来的时候。(与游戏中不同的是,哥特人的骑兵远远强过他的步兵,其实要论步兵,没有谁能强过罗马的方阵步兵)他们心里所受到的巨大震憾是可想而知的。(铁蹄踏着大地,大地为之颤动)从未见过这种阵势的罗马人开始后退,毕竟他们不是早期的罗马步兵了。大战的结果是罗马人全败,完败,败在了在战斗之前他们不屑一顾的野蛮人手里。(此战的结果对后世欧洲的影响是巨大的,欧洲人不久之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骑兵,因为他们已不再相信步兵)

罗马崩溃了,很快分成东西两部,不久之后西罗马灭亡,只剩下拜占庭帝国在若若支撑。

数十年后,阿拉提,这个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的匈奴人做了匈奴的单于,欧洲,军刀下的欧洲又一次受到铁蹄蹂躏。我们不讨论具体的政治,环境等因素,只谈战争,只谈骑兵。

匈奴人和罗马人的第一次碰撞是在欧洲的巴尔干地区,匈奴人南下,东罗马自不能坐视不管,毕竟这是他的地盘,我不得不佩服东罗马的运气,太好了,巴尔干,(也就是现在的南联盟及塞,克,阿诸国)群山环绕,大河通海,这地方怎么说呢?不要说骑兵,既便是规模稍大一点的步兵都难以展开。匈奴人的骑兵发挥不了威力,只好后撤。但这个疤匈奴人却记着,数年后,阿拉提成功地导演了一出\"千里跃进大别山\",凭借其骑兵的快速突进能力一举通过半岛中部,直扑君士坦丁堡,东罗马皇帝狄奥多修斯二世猝不及防之下,敌人已抵城下,战又不敢,守又无力。无奈,只好低声下气地讨饶求和,缴纳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割让了多瑙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才使得匈奴人趾高气扬地得意离去。

卡达隆尼会战,熟悉欧洲史的人应该知道,这里,是匈奴人在欧洲由极盛走向衰弱的起点。关于这次大战的起因,诸多猜测,流传最广的一个大概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我不相信阿拉提为一个女人会出动倾国之师。(当然,作为一个借口还是很好的,如同日本人在\"九.一八\"和\"七.七\"事变中一样)

匈奴人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将其主力,匈奴骑兵与他的对手,罗马人及哥特人摆在一个狭小的正面进行对冲,(这是欧洲人的传统好戏,)而不是发挥他的骑兵的骑射及快速突击,大纵深穿插的优势。(他们一定不知道\"孙子兵法\"是什么,否则不会如此,呵呵)其骑兵部队受到了阿兰人正面的顽强抵抗,一个个匈奴骑射被长枪刺于马下,被暗号射于马下,死伤极为惨重。

反正不管怎样,这仗罗马人没有败,(匈奴人是不是败了不好说,但从战果上看好像也没有)匈奴人退回了草原,\"罗马人事后计算尸体,匈奴人主力骑兵部队直接战死达十万余,另有大量伤兵实际已失去战斗力,估计战力仅剩原先的一半左右。此战从根本上扭转了整个欧洲的历史进程,避免了西方文明被游牧民族毁灭的命运,若此战匈奴人胜,恐怕整个人类文明历史都会因而改写。\"(加\"\"为转)

虽然匈奴人在一年后又一次直扑罗马城下,但其主力,匈奴骑兵部队再也没有得到恢复。又一年,阿拉提死了,这个由匈奴人组建的强大的帝国很快崩溃了,(成也忽焉,败也忽焉!)欧洲,又可以安稳数百年了,直到蒙古客人的到来。

纵观这一时期的欧洲,除哥特人和东罗马有一定数量的骑兵部队外,(但对骑兵战术的运用远不如匈奴及同时期的中国和安息帝国),仍以步兵作战为主,虽然步兵在正面的攻防上不逊于骑兵,但其耐久力差,进退缓慢,不适合大纵深迂回的劣势已经显现无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俄罗斯人的崛起。

回答3:

毫无疑问是秦始皇赢。因为秦人素来彪焊勇猛,与北方的匈奴交战也并不落下风。人们形容秦人交战的场景是,秦人可以一个胳膊提着对方的人头,另一只手和对方交战。而且,秦国有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军事制度。自商鞅变法后,人才辈出,经济繁荣......

还有光从数量上来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加上雇佣军也只有几万多的人马。而秦朝的军队常保持在60万左右,你说亚历山大可能赢吗?

当然亚历山大不失为一个优秀将领。他只带领了几万人马就一直打到了古印度,这已经算是个了不起的战绩了。只是,当时的中国真的很强大。不要说秦国了,即便是赵国或是齐国也有获胜的可能。

我绝对不是爱国,才这么讲的。仔细想想看,难道不是吗?亚历山大如果真来打中国,就已经犯了兵家大忌---孤军深入,到后期肯定会出现粮草不济等诸多问题。加上他的军队数量远不及中原各国。只要,我们不犯大的错误,他获胜的希望就很小。即便在初期他能取得一些小胜利,也无法经受长时间的消耗。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他赢的希望又能有多大呢?

回答4:

央视做过这个比较~

得出的结论是秦始皇赢~好像主要是因为秦国的弩特别厉害,马其顿的长枪方阵在接近秦军本阵过程中会遭受严重打击的缘故

回答5:

亚历山大跑来打秦始皇,亚历山大败

秦始皇跑去打亚历山大,秦始皇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