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炭疽病从苗期到成株均可染病,病菌可以侵染叶片、茎、果实。幼苗发病多以子叶发病为主,子叶边缘出现半圆形或圆形病斑,黄色,病斑边缘明显,病部粗糙,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黄色胶质物,为病菌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部破裂。幼苗也在下胚轴及近地面的茎发生炭疽病,病部开始退绿色,后病部凹陷,湿度大时产生黄色胶质物,严重时从病部折断。
成株受害,在叶片上产生退绿色近圆形病斑,后病斑呈黄色,病斑可愈合成大斑。湿度大时,植株新叶容易受害,病斑扩展快,并愈合形成退绿色大斑,病斑形状不规则,有时病部破裂,不容易辨认。茎部受害,有时在结节处产生不规则黄色病斑,略凹陷,有时流胶,严重时从病部折断。果实受害,病部深绿色、凹陷,病斑近圆形,湿度大时从病部产生黄褐色胶质物,表面湿润,后期常开裂,有时出现流胶现象,在种瓜贮藏期发生较为严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津研4号等较为抗病。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具体方法是50度温水浸种20分钟,冰醋酸1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清水冲净后催芽。2)防感染。无病土育苗,防止苗期感染。3)轮作。与非瓜类作物施行3年 以上轮作。4)栽培及生态防治。铺盖地膜,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放风,避免伤口等。5)药剂防治,用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8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为福美双和福美锌)800倍液等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1)危害症状。该病在大棚黄瓜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危害叶片、茎蔓和果实,尤以生长中后期较为严重。幼苗发病,子叶边缘出现褐色圆形或半圆形病斑,稍凹陷,上面长黑色小点或淡红色黏稠物。叶片受害,初期出现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红褐色病斑,外围有一黄色晕圈,叶片上病斑多时,往往相互汇合成不规则的大斑块,干燥时病斑中部易破碎,形成穿孔,叶片干枯死亡,后期病斑上出现许多小黑点,在潮湿时长出粉红色黏稠物质。瓜蔓和叶柄处受害,产生长圆形凹陷淡黄色病斑,逐渐扩大包围茎蔓时,若病斑环茎或叶柄一周时,则造成茎蔓死亡。瓜条染病表面形成圆形、淡绿色凹陷形病斑,病斑中部有小黑点,后期在病斑表面产生粉红色黏稠物,干燥情况下病斑处逐渐干裂露出果肉,嫩幼瓜不易感病,大都发生在大瓜或种瓜上。
(2)防治技术。实行2年以上轮作,选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从无病地块和无病果上采种。播种或催芽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小时,用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大棚及时通风排湿,相对湿度保持在70%以下。可使用以下药剂防治: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1天;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7天;或25%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3天。
(1)症状与发病条件。
黄瓜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茎蔓和瓜条。幼苗感病子叶多在边缘上发生褐色圆形或半圆形黑褐色斑点、淡红色黏稠状物,严重时子叶干缩。成株叶片感病,初时产生红褐色圆形小斑,后逐渐扩大为直径4~18毫米、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或红褐色病斑,病斑边缘色深,中部稍浅,其上有不明显的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粉红色黏稠状物。茎蔓受害,初始发生水渍状黄褐色长圆形病斑,空气湿度高时,有似胶状物溢出,并堆积,后全株枯死。瓜条受害,病部为黄褐色水渍状圆斑,后期病斑开裂,瓜条弯曲呈畸形。空气湿度高时病斑上溢出粉红色黏稠状物。
黄瓜炭疽病为真菌葫芦科刺盘孢菌侵染引起。病菌在种子上或借助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带菌其病菌可在种子萌发时侵染子叶。病菌借风雨及昆虫传播。设施栽培黄瓜,棚膜滴水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发病与温度、湿度关系密切。高温高湿时发病严重。瓜秧生长势弱、重茬栽培、施肥不足时发病严重。
(2)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参阅土传病害综防措施。其化学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结合其他病害用药掺加800倍液的80%大生M45或800倍液的72%杜邦克露、600倍液的72%代森锰锌、1500~2000倍液的50%安克、400~500倍液的78%科博可湿性粉剂等。注意以上药剂可掺加600倍天达2116+3000~5000倍液的有机硅喷洒瓜秧。每5~7天1次,连续喷洒2~3次,其效果更好。
1000倍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加600倍液的天达2116加3000~6000倍液的有机硅液细致喷洒瓜秧,对该病有铲除作用。
设施栽培可结合预防其他病害,于夜晚封闭棚膜后点燃克露烟雾剂或25%~45%百菌清烟雾剂,每亩300~400克。
成叶染病,病斑近圆形,直径4---18毫米,灰褐色至红褐色,严重时,叶片干枯;茎蔓与叶柄染病,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褐色,稍凹陷,严重时病斑连接,绕茎一周,植株枯死;瓜条染病,病斑近圆形,初为淡绿色,后成黄褐色,病斑稍凹陷,表面有粉红色粘稠物,后期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