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2024-11-23 07:38:4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长恨歌艺术特色简析

发布时间:2016-07-11编辑:唐露手机版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任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是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我所念念于心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到下阕,应该是从汉代走到唐朝来的时候了。汉唐,这是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年岁,至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们遗下的风韵洒下我们血液里,像金子一样熠熠生辉。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从班婕妤到杨贵妃,有多少人走了又回来,来来回回躲不开的是命运的纠缠。不如,随着这两个女子款款的身影,闲闲看过千年的花开花落,王朝兴替,借着“骊山语罢清宵半”的好辰光,说一说“祸国”的女人,虽然,弹指又过了千年。

  那场惊天动地的“黄昏恋”开始于骊山。那是历代皇家的行宫,一个很不叫人安分的地方,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事儿就是在这儿做出的。结果,亡了四百多年国祚的西周。再后来,唐玄宗在这里遇上杨玉环,断送了开元盛世。

  说“三郎”与“玉环”的爱情,免不了要说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仿佛是千年来品听同一场哀艳的爱情悲歌一样。必得和贾宝玉一样手拿曲谱,听人唱得一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切才于恍恍中开场。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任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故事从这里开始,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统领着全文。而唐玄宗本人既是悲剧的承受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紧接着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反复渲染了唐玄宗的杨贵妃之后的荒淫无度。三千宠爱集于一身,姐妹弟兄都封了大邦,一家门户生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用夸张的手法不无讽刺的介绍了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恃宠而骄的妃子。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不难看出诗人在这里表现了对唐明皇的同情和悲哀。此后日日夜夜的思念,魂魄未曾入梦来的哀婉,她死了,自己还活着,恨吗?心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可是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恨谁?再恨最后也只能在寂寞的宫廷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后面道士的出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再到仙境的出现,整个过程给人一种真实感而不是空中楼阁,情感达到了高潮,玄宗天上地下寻找爱人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动人心魄。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磨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

  《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 “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 “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
“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诗人以“情”为中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先讽后赞。

回答2: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回答3:

长恨歌》艺术特色
  本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爱情悲剧的全过程。一方面对李杨的荒淫生活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受情悲剧及彼此之间的诚笃赋予很大同情,贯穿了爱情悲剧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人物i之间的绵绵长恨。
  首先,这是一首叙事诗但有极浓的抒情色彩,叙事性与抒情性统一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故事首尾完整情节跌宕起伏而此诗在材料处理方面裁剪得当详略适宜。同时,这首诗又充分发挥抒情诗回还往复的特点,反复抒写他们时时处处不尽的缠绵悱恻之情。
  其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此事前半部分是写实和揭露,多为现实主义深刻描绘。后半部分是虚写,为浪墁主义夸张想象。
  再次,刻画人物生动细腻。此诗以情节推移为线索而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生动刻画人物外貌并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着力描写男女主人公不同时期的感情,使人物形象大放光彩,成功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唐玄宗重色误国,杨玉环的悲情及三军将士的愤慨之情。
  还有,叙事、写景、抒情高度融合,对偶、顶真、比愉、夸张各种手法相得益彰。既使是写景状物也多是融情入景,重在写人物心理感受,故诗中虽对肖象描写极少但生动形象。
  最后,本诗语言华丽,富于色彩。清丽的比喻和工整的对仗不用藻饰,自然天成。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把环境、时节、心情都描绘的使人身临其境。

回答4: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但有极浓的抒情色彩,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统一是此诗最突出的特色之一。作为叙事诗,它故事首尾完整,情节复杂曲折,起伏变化,而此诗在材料处理上裁剪得当,详略适宜。
(2)这首诗又充分运用了抒情诗回环往复的特点,反复抒写他们时时、处处不尽的缠绵悱恻之情。
(3)此诗前半部是写实,是揭露,多为现实主义的深细描绘;后半部分多为虚拟,多为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所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也是此诗的一大特色。
(4)成功的人物刻画是此诗又一突出特点,此诗以情节推移为线索,而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在刻画人物时,又重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着力写出男女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感情,时变、事变、景变、情也变,层层揭示;即使是写景状物,也多是融情入景,重在写人物的心理感受,故诗中虽对人物肖像描写极少,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5)此诗语言工丽,富于词采。清丽的比喻,工整的对句,又不用典故,自然流畅,音节和谐,用韵自由,琅琅上口,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