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学的看法

2024-11-18 23:24:1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这完全是个人爱好的问题,只要你对心理学感兴趣自然就能发现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如果只看心理学在现实中的用处来学习,那么对现实有用的东西很多,完全没有必要学习这个。
心理学往往能够洞察人的内心,分析人的性格以及做事的动机。学习心理学你可以透过人的某个言行继续分析他背后的动机,结合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你对他的了解,很容易就能看清楚这个人,不过当你养成这个习惯后会不经意的分析其他人做事背后的动机,人都是自私的,当你看清人的自私时,这个世界就变的那么现实。所以古人有句话叫难得糊涂,我想它有它的道理吧
其实心理学最大的用处就是调节自身,生活中不如意事很多,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到波动,试着用心理学的方法释放自己或者去帮助别人,这才是心理学的最好的用处。

回答2:

怎么谈谈对心理学的认识?
最佳答案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F.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心理。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

回答3: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一股新的研究力量,它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消极悲观层面与取向的反动。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如一夜春风,给原先略显沉闷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活力:积极心理学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积极心理学虽然年轻但富有活力,那么,未来积极心理学将何去何从?我们以 Ryff (2003) 的理论作为回应,即:积极心理学必须恰当地描绘出能使人类发挥最佳功能的蓝图。其未来的任务是:理解能够增强力量的因素,描绘出弹性区间的大致轮廓,确定积极经验所扮演的角色,详述与他人的正面关系的作用。积极心理学需要理解所有这些因素对精神健康的作用。个体的幸福,群体的机能,机构的繁荣,最终积极心理学要利用有效的干预去提高和加强这些作用。积极心理学最近的动向是向完整地了解人类境况的方向在努力,清楚地认识人类的力量和弱点并且详述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平衡、经验为基础再加上对于人类体验的丰富理论,积极心理学一定可以完成这个领域的使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
[摘要]反思病态心理学取向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带来的负面效应,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贫乏化,教育形式的单调性和教育途径的单向性,形成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关系的对立。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挖掘教育的资源,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模式基本上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为主的三级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一席地位,是由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到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都是针对教育对象中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面上,难于深入和扩展,其实效性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而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病态心理学取向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病态心理学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教育目标的偏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有三级目标,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偏向了问题取向。
首先,一级目标的教育模式定位在心理问题的预防上。当前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生活、学习、交友和娱乐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习的模式是先陈列出心理问题,然后举例说明如何克服问题,提出克服问题的有效方法,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这样的教育模式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问题取向上,偏离了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以至于人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误将心理看成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的代名词,将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其次,二级目标心理辅导和咨询注重问题的解决。当前有条件的大、中、小学校都设置了心理辅导室或咨询室,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体或群体进行辅导和咨询,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的轴心也是围绕着解决心理问题。只有出现了心理问题的个体才得到关注和对待,因而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被喻为消防工作或心理垃圾处理站,总是在做事后的补救工作,使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陷入了被动和片面。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本源是如何测量人的个性差异,更有效地进行差异教学,发挥人的长处,使人与职业更好地匹配,辅助人的生涯规划,让人更完美地生活。目前学校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已偏离了本源目标,成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手段,通常认为来心理辅导和咨询的,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就等于心理不健康,这似乎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
第三,三级目标心理诊断和治疗中偏重病态的诊断和症状的消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般认为三级目标诊断和治疗是由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医院进行的,主要取向是医学模式的。在诊断上以疾病和非疾病的标准划分心理健康与否,只要纳入疾病的诊断范畴就划入不正常或病态,在治疗中偏重病态的消除,忽视了患者自身的积极潜能,自己治愈疾病的能力和构建良好心理状态的功能。因为在患者的图式中没有一个积极的心理导向,所以心理治疗只是对损害、缺陷的修复和弥补,而不是对患者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力量的发掘。
(二)消极价值取向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提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就认为是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辅导室,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培训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举行心理讲座和活动,这些固然是学校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和方法,但由于学校心理健康中以心理问题为取向,导致在教育内容、途径和形式,以及教育对象关系上产生了偏差,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首先,消极价值取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贫乏化,教育形式的单调性和教育途径的单向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在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却剥离了学生本体,而以问题为中心,虽然教育内容是学生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诸如学生人格发展问题、意志力培养、情感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处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良好行为的培养等等,但这些问题都是负面取向的,更多地列举了问题的消极面。并且教材的内容是由心理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编写的,是以成人的方式教育发展中的学生,这些内容是以课程的方式灌输给学生,或教条地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模式对待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脱离了学生丰富的生活环境和心理问题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及个体差异性,更忽视了学生的成长潜能和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只关注到消极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学生没有切身性的感受。课程的内容也不可能涵盖目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情境和变化流动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事件背景中,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而且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潜能也不是成人或一种模式可以取代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贫乏空洞,教育形式单调,教育途径单向,除了上课就是讨论和开展一些活动。以心理问题为取向,忽视了个体发展中更重要、最美好、最完善和最积极的方面,忽略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本末倒置,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其次,消极价值取向形成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关的对立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直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或实施者为政治课教师、接受过心理专业知识培训的教师,有的学校扩大到辅导员或班主任教师。在教育中以心理问题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批评、疏导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为手段,将教育的对象和教育者的关系对立起来了,教育者将自身从学生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分割开来,将自己放在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位置上,而将学生放在心理问题的焦点上,使学生认为自身或他人一定存在心理问题,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自己和他人,容易消极地自我暗示和印证,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御,大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第三,消极价值取向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枯竭化。以心理问题为取向,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负荷在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活动等一些载体上,固着在心理问题的解决方面。所以许多学校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开展的客观原因时,往往认为没有专业的人员、没有专门的场地,没有充足的经费培训教师。这些资源固然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一些因素,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心理活动是融入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其实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割裂开,将心理专职教师与各学科教师区分开,
把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教学中分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文化资源、家庭教育环境割裂,似乎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与咨询者的工作,这必然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枯竭化。
消极的价值取向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困境。由于关注人的弱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已经抛弃了它最初的使命。学校对家长和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和障碍,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了这一关注的焦点,更确切地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学校预防心理问题的基础。
二、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并不是一门新的心理学科,而是在20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心理学有三个目标: (1)治疗心理疾病, (2)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 (3)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但是战后,抛弃了使人类生活的更完美幸福的目标,而只强调治疗心理疾病。心理学更多地关注人的消极方面,成了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都是通过问题和缺陷观察世界的,这种矫正心理疾病的模式统治了心理学半个世纪。积极心理学是对病态心理学的反叛。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旗手,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所说的,“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先导,以一种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把系统内各学科视野、各种取向、各要素,通过有机联系、渗透、互补、重组综合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心理教育整体的最大功能。
(一)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首先,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回归到本原。积极心理学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的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这一目标是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一致的。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和群体自我的积极面,关注个体正在经历的知足、满意等主观感受和过去体验的良好状态,同时也关注对未来的乐观和希望,当前普遍的幸福感;它包括积极的个性特征,如爱、勇气、给予,创造和持之以恒。在群体水平上,它包括培养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美德,培养更好的公民特征。积极心理学既包含了个体的培养目标,也兼顾了群体和社会的培养目标。
其次从评价目标上看,积极心理学与以往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病理学的评估和干预不同。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独特的个性,并且促使个体的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它更注重评估个体能力和兴趣的差异,在评估中不是以鉴别心理疾病和障碍为手段,而是评估个体和群体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主观幸福感,生活的满意度,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流畅感和思维,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等等,评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关注和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地发挥积极的品质。
第三,从干预目标上看,积极心理学主张可以促使教育者改变,使教师在课堂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教育者的改变会使自己生活更美好,会以积极心理学的行为分析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去理解促进人类幸福感和获得幸福感的因素。教育者的行为能够运用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能够主动地发挥积极的功能和积极的体验,也会增加他们努力控制适应生活的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教师应创造一种课堂环境,更好地引导学习,使学生更乐意接受干预。干预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避免失败,而是更高地追求他们的目标,使学生更确信自己会不断地向目标进步。教师应围绕着学生积极的品质建构活动和寻找增强学生积极行为的小环境,应该在课堂中创造一种不会让学生感到压抑和低自尊的流畅感,当学生经历幸福时,会更少地沉浸在关注自我的意义,而会更多地采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进行社会比较。积极心理学的干预目标坚信通过认知和行为会鼓励幸福感的发展,而积极的情感包括爱、兴趣、满意、自豪和自尊也会推动学生的思想行动计划,改善学生个体的身体、智力、社会交往及心理资源。
(二)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拓展
积极心理学所蕴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流畅与弹性。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材提供了新的视角,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为这些丰富的内容就在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上和周围,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流畅的积极思维和情绪体验,这些内容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有普遍的社会性,新颖变化,鲜活生动,富有价值。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和丰富,只要我们去关注和挖掘,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生动的教科书。
(三)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及途径的改变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干预的作用。尤其是帮助教师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学,使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和利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发展学生之间的积极心理。这样就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融合到各学科教育中。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积极心理学,可以提供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的课堂环境,运用更适合的行为原则,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而不是心理疾病,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而且通过学校的气氛和组织,课堂结构、目标和练习以及同伴和家长的支持等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采取这些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初级预防,而且为学校心理咨询提供新的预防模式。
(四)积极心理学取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改善融合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个体,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老师也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流畅的思维和情感。积极心理学取向强调学校实践者和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发展信任、分享和提出发挥人类潜能建议的积极健康品质。强调课堂气氛的重要性,课堂和学校的积极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帮助学生发展亲社会行为。强调学生和教师对学校的满意感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的个体和群体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教师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感受,为学校心理健康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
(五)积极心理学取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挖掘
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每一个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只要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焕发自身的光芒,就是最有效的资源。在塞里格曼看来,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天赋的能力。积极心理学应研究人类力量、恢复力和理想的人类功能。个体内平时自由流畅的思维过程,就是心理健康包括自然的幸福、自尊和常识的来源。无论个体心理状态和社会化存在多么大的差异,所有的青少年都同样有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所以积极的心理学取向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社会、家庭、校园丰富的人文资源,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家庭、社区为载体,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
作者:李云芳 刘欣 来源:南昌大学家园网 发布时间:2007-7-19 18:18:18

学生通讯社讯 记者李云芳 刘欣报道:5月26日晚7点,南昌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苗元江教授于建工楼501做了一场关于“积极心理,健康人生”的讲座。

  权威心理学显示,正向思考的人,不论薪水和健康状况都比负面心理好。在这个挫折丛生的年代,必须学习正向思考,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积极心理学已成为哈佛大学本学期“上座率最高课”,哈佛学生热衷于“追求快乐”。

  苗教授指出,不论从马家爵事件,还是不久前的美国校园枪击案,都表明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培养积极心态是当前倍受关注的话题。

何谓积极心理学呢?“它是指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学的科学,是20世纪末西方掀起的一股重要的心理学力量,是当前最新的心理学”。苗教授指出,当代心理学正处于历史转型期,心理学家扮有重要的角色,并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就是促进个人社会的发展,帮助人类走向幸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令家庭美满幸福。

既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势,那它新在哪?首先,反对病理式的心理问题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其三大使命是“治疗精神或心理疾患,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以前的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只是对心理问题的评估、矫正,侧重障碍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及消解方法;同时,纳入了生理病理学框架,以医生治疗人身疾病的方式对待人的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则认为:(1)不仅对损伤、缺陷伤害研究,更应对积极力量及优秀品质研究(2)治疗不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及弥补,也是对人类潜能、力量的挖掘(3)不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娱乐的科学。其次,主张研究人心理的积极层面。目的不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且是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最后,强调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苗教授说:“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社会所导致的,而是个人思维方式的正向与反向缘故”。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自身存在可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如: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洞察力等等。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层面上是从主观层面、个人层面、群体层面三方展开的。它的理论框架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情绪与人格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关系;创造力与人才培养。它的发展趋势有几个方面:(1)积极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2)积极心理与构筑和谐社会(3)积极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最后,苗教授还谈到了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教育的启示。使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回归到本原,从正面界定与研究心理健康;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与治疗;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的方法及途径。

据悉,此次讲座是“5.25 我爱我 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宣传周”的系列活动之一。近期,还将有心理系列讲座,请同学们及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