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24-11-20 16:27:5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一年前,哲学家和学生约定在郊外再见,而一年后,当学生如约而来,哲学家已飘然而逝。你是否为哲学家未能赴约而遗憾呢?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哲学家已经用他的方式给了学生如何根除杂草的答案--在原本杂草丛生的土地上种上庄稼,进而促使学生领悟到关于人生修养的真理--用美德占据灵魂。
  这两节写得简洁而深刻,把哲学家最后一课的意义用一种含蓄的方式揭示了出来。当学生如约而来时,见到的是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已经不见了杂草,而这些庄稼从何而来的呢?我们若联系前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自然会明白这些都是哲学家的安排。哲学家仅仅是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根除旷野里的杂草吗?不,他不愧是一个"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即使他的最后一课也不会偏离他一生探索的主题--关于人生的真理。于是,他借助于谈话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并产生办法,然后他用作业的形式--要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根除杂草,让学生去发现根除杂草的最佳方法。从而使他的学生最终明白老师最后一课的意义--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哲学家是睿智而深刻的,他的学生也不愧为满腹经纶,他们都对"杂草"的意义有了深层的理解。旷野里的杂草就是自然界的杂草,而灵魂里的杂草则是不良思想,是人生中对做人有害处的"恶念",是与美德相悖的丑陋品性。
  哲学家的聪明在于他巧妙地利用了在自然界里如何彻底根除杂草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教育启发了他的学生,而他的学生们的过人之处正在于正确地理解了老师的用意,领悟到老师在最后一课指出的真理。

回答2:

1。哲学家想要告诉弟子们,一种思想的方式如果想彻底否定,那么必须要肯定一种与它完全不同的方式才可以。
2。对于真理的态度我们是需要坦诚的,前两名弟子十分坦诚的回答了两种我们可以立刻想到的本该如此想到的方法,而后两名弟子却是为了完成哲学家给予的任务而去刻意的思考,所以他们得到的只能是虚伪的。哲学家对前两名弟子的态度表示肯定。
3。哲学家未到是因为他已经将他所要传达的思想告诉了他的弟子,就是那一片庄稼地,他也说过“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哲学家已经成功的除去了杂草。

至于楼上所谓美德之说 完全不赞同, 不知道庄稼地可以比杂草更显美德还是什么?
为什么要把美德与哲学在这里联系在一起? 灵魂在哪里可以体现?
哲学不是猜想,更重要的是逻辑,我们无法肯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所以虚妄的东西能没有,就没有吧

回答3:

不善于思考的人会吃亏

回答4:

要用美德铲除灵魂的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