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服图案怎么解释及各代表什么意思?

2024-11-18 05:47:5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朝服 Dih3}X&jn$
  X] '7Ov
  清代官员的着装 #S kv( IL
  皇帝 M8u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种类。皇帝的龙袍以明黄、金黄或杏黄等亮黄色为主色,上绣九条龙,但以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实际上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龙袍下摆则绣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为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p' o m -
  5scEc,J Ci
  f j&i63 ?e
  亲王 =)7 s$ p
  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及《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 ......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不能是明黄,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 9HX =T%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XO'l N b.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lpQn j "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ob_ oc
  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GJ & _YHf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 K-Ht b-
  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k\e8F/
  官员
  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又分为文、武两种。 YSe.t_ K2C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鸿漱,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vY%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清代蟒袍
  莽袍有很多种,皇帝穿的龙袍只是莽袍中的一种,皇帝的龙袍为五爪金龙,一般将相、亲王或有功之臣的莽袍为四爪龙。 在清代莽袍上的龙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皇帝9条,其它8条以下。
  清代文官的补子只用单只立禽,武官用单兽,基本沿袭明制。
  一、文官的补子

  文官儒雅娴静,官服以禽鸟为补子图案纹样,以彰显其贤德。

  一品:仙鹤。仙鹤美丽超逸,高雅圣洁,而且长寿,可达六七十岁,在古代成为仙风道骨和长寿的象征。在吉祥鸟的系列中,其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居第二。凤成为皇后的象征,而仙鹤则官居一品。《相鹤经》云:“鹤,寿不可量。”《诗经•小雅》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官员补子一品采用仙鹤的图案,取其奏对天子之意。

  二品:锦鸡。锦鸡亦称“金鸡”、“玉鸡”、“碧鸡”,是吉祥的象征。锦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其羽毛色彩艳丽,传说还能驱鬼避邪,古人十分喜爱用来作为服装的装饰,如插在武将的衣背头冠上,绣在帝王的礼服上,也叫做“华虫”,表示威仪和显贵。 三品:孔雀。孔雀不仅羽毛美丽,而且有品性。《增益经》称孔雀有“九德”,其文如下:“一颜貌端正,二声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品端正,九知反复。”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
  四品:云雁。《说文》释义:“雁,雁鸟也。”雁行,飞雁的行列,并行或走在前头。雁字,雁飞行时所排成的行列。雁群飞行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故云。大雁还有一种吉祥的意义。大雁飞行的规律性引申为礼节的次序。如《仪礼•士昏礼》规定:“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 《仪礼•士相见礼》规定:“下大夫相见以雁。”也指官吏的排班。所以,大雁用于官员补子的象征意义在于:飞行有序,春去秋来,佐天子四时之序。

  五品:白鹇。形体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细黑纹,面颊赤红,脖子有青毛如丝,尾羽很长。白鹇鸟产于南方,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吉祥物。白鹇鸟展翅,象征抛弃尘秽,迎新纳福。白鹇鸟喝水象征生活像泉水甘美。此外,它还能赶走灾害,祈求丰收。总之是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白鹇还是一种忠诚的“义鸟”。传说宋朝少帝赵昺在崖山时,人送白鹇一只,他亲自喂养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国后,白鹇在笼中悲鸣奋跃不止,终与鸟笼一同坠入海中。后人称白鹇为“义鸟”。所以,白鹇鸟的形象作为五品官员补子,取其行止闲雅,为官不急不躁,无为而治,并且吉祥忠诚。
  六品:鹭鸶。白鹭亦称白鸟,陆机《诗疏》云:“鹭,水鸟也,好而洁白,故谓之白鸟。”白鹭是吉祥之鸟。《魏书官氏志》:“以侍察者官”,取其延颈远望。另,因鹭飞有序,以喻百官班次。如《禽经》:“寮窠雍雍,鸿仪鹭序”。《元诗选》:“玉笋晓班联鹭序,紫檀春殿对龙颜”。

  七品:鸳鸯。古称“匹鸟”,据说鸳鸯成对,鸳鸣鸯和,左雄右雌,双双飞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颈而眠。若其偶失,从不再配。《诗经•小雅》载:“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寿宜之”,体现了古代“五伦”中夫妻美好的关系,是一种吉祥的瑞鸟。其作为官员的补子,是取其羽毛上耸,象征坚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业业。

  八品:鹌鹑。在古代“鹌”和“鹑”本是两种鸟。据《本草纲目》记述:“鹌与鹑两物也,形状相似,但无斑者为鹌也。”后经语言演化,将二者合称为一物。鹌鹑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谐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用鹌鹑表示官员的等级,除了上述意义外,据《山海经》云:“其鸟羽司帝之百服”,比喻百官是皇帝的服饰,意思是说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体现皇帝的规矩和威仪。
  九品:练雀。亦称练鹊、绶带鸟。绶带是古代帝王、百官礼服的佩饰,是用彩色丝绦织成片状的长条。绶带的颜色和长度随官员品级的变化而不同。皇帝和诸王用四彩,长二丈一尺。宰相绿色,公侯、将军紫色。古代帝王、诸侯、士大夫均佩玉,系玉的丝称“组绶”。因此各种绶带成为权力和富贵的象征。而练雀的尾羽与之相似,故有绶带鸟名。绶带鸟也因而具有了上述的象征意义。另外,《韵会》云:“谓之性喜”,喻绶带鸟能报喜,而用作官员补子。

  御史:獬豸。在文官九品之外,御史这个官职也有补子,其形象是獬豸。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述异记》载:“獬豸者,一角羊也。性知人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宋史•舆服志》记述用獬豸角的形状做成帽子,给御史顶戴,称为“獬豸冠”。明清时獬豸作为御史官服补子图案,说明獬豸执法护法的象征意义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二、武官的补子 ]X ?7Z I^

  武官勇武剽悍,威风凛凛,以猛兽为官服补子图案,以彰显其威仪。
  一品: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大戴礼》说:“毛虫三百六十,以麟为长。”是龙、凤、麟、龟四灵之一。麒麟出现是“圣王之嘉瑞”。《说文》的解释是:“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 “麒麟设武备而不为害”。“有足者宜踢,有额者宜顶,有角者宜触,为麟不然,是仁也”。所以,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的官阶形象,既象征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征皇帝“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
  二品:狻猊。是像狮子的一种神兽,晋代郭璞直接解释为狮子。《尔雅•释兽》曰:“可伏虎犳”。据明代杨慎《升庵外集》第九卷记述:“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八曰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可见,狻猊是龙子之一。既然“可伏虎犳”,当是取其勇猛之意。
  三品:豹。《说文》的解释:“豹,似虎圆文。” 《山海经•南山经》记述:“南山兽多猛豹。”《诗经•郑风》言:“孔武有力”。武官补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见古代豹的神兽地位高于老虎而低于狻猊,亦是取其勇猛。

  四品:虎。《说文》曰:“山兽之君”,以喻威猛。《宋书•符瑞志》说:“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所以,老虎为百兽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仁、智、信”之范。因此人们视之为吉祥的神兽。能守诚信,驱邪气,纳祥瑞。古代天子的兵权象征即为“虎符”。天子和诸侯的大门上要画老虎,故称“虎门”。由于虎威武勇猛,所以古来颇受将帅崇拜。将军的营帐称“虎帐”。勇猛之士称“虎贲”、“虎夫”、“虎士”等。清代武科进士榜为“虎榜”。
  五品:熊。《说文》的解释:“熊兽似豕,山居各蛰。”熊虎丑,其子狗。《尔雅》的解释:“又罴如熊,黄白文。”可见,古代记述了两种熊:一是狗熊,一是人熊。据《国语•晋语》记载:“黄能入于寝门。”“黄能”即“黄熊”,比狗熊体形大而且勇猛。作为武官官阶的形象,正如《诗经•小雅》所说:“唯熊唯罴,男子之样”,取其阳刚之意。
  六品:彪。《扬子法言》曰:“彪静成文,动成德,以其弸中而彪外也。”宋代周密《癸辛杂识》记述:“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可见,彪与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种凶悍残暴的动物。作为武官官阶形象,是取其对敌凶狠残暴之意。

  七品、八品:犀牛。《说文》的解释: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犀牛的皮可以做铠甲,但只有水犀牛的皮可以做,故《国语•越语》称“水犀之甲”。其书的注解说:“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则无。”用犀牛做武官官阶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九品:海马。此处的海马,并不是大海中头部似马、单条尾巴向后上方卷曲、体长十几厘米的海洋动物,而是和陆地吃草的马模样相同、背上长出两只翅膀的神话中的海兽。既能在天空飞翔,也能在汹涌的波涛中穿行。海马的身世颇为神秘,没有介绍其详细情况和象征意义的资料,只是在解释补子时极为简单的寥寥数语:“水兽,似马,水陆双行,喻水陆皆可攻杀固守。”其文虽短,但意义明确。原来,古代对最下层的军官要求颇高,既能指挥步兵陆战,又可指挥海军水战。有这样骁勇善战的军官,军队的战斗力肯定极强,有了这样的军队,国家的江山就一定会稳固。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帝王龙袍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的每一章纹饰都有取义,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代表着稳重性格,象征帝王治理四方水土;龙是一种神兽,变化多端,象征帝王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和对人民进行教诲;华虫,通常为一只雉鸡,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一对绣虎纹和博纹,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则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火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焰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征着皇帝给养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黼,为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
  服补子是帝王龙袍十二章纹的延伸,由此而形成一个等级分明的系统。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

  清代文官的补子只用单只立禽,武官用单兽,基本沿袭明制。

回答2:

朝服 Dih3}X&jn$
X] '7Ov
清代官员的着装 #S kv( IL
皇帝 M8u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种类。皇帝的龙袍以明黄、金黄或杏黄等亮黄色为主色,上绣九条龙,但以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实际上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龙袍下摆则绣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为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p' o m -
5scEc,J Ci
f j&i63 ?e
亲王 =)7 s$ p
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及《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 ......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不能是明黄,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 9HX =T%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XO'l N b.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lpQn j "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ob_ oc
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GJ & _YHf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 K-Ht b-
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k\e8F/
官员
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又分为文、武两种。 YSe.t_ K2C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鸿漱,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vY%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清代蟒袍
莽袍有很多种,皇帝穿的龙袍只是莽袍中的一种,皇帝的龙袍为五爪金龙,一般将相、亲王或有功之臣的莽袍为四爪龙。 在清代莽袍上的龙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皇帝9条,其它8条以下。
清代文官的补子只用单只立禽,武官用单兽,基本沿袭明制。
一、文官的补子

文官儒雅娴静,官服以禽鸟为补子图案纹样,以彰显其贤德。

一品:仙鹤。仙鹤美丽超逸,高雅圣洁,而且长寿,可达六七十岁,在古代成为仙风道骨和长寿的象征。在吉祥鸟的系列中,其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居第二。凤成为皇后的象征,而仙鹤则官居一品。《相鹤经》云:“鹤,寿不可量。”《诗经•小雅》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官员补子一品采用仙鹤的图案,取其奏对天子之意。

二品:锦鸡。锦鸡亦称“金鸡”、“玉鸡”、“碧鸡”,是吉祥的象征。锦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其羽毛色彩艳丽,传说还能驱鬼避邪,古人十分喜爱用来作为服装的装饰,如插在武将的衣背头冠上,绣在帝王的礼服上,也叫做“华虫”,表示威仪和显贵。 三品:孔雀。孔雀不仅羽毛美丽,而且有品性。《增益经》称孔雀有“九德”,其文如下:“一颜貌端正,二声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品端正,九知反复。”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
四品:云雁。《说文》释义:“雁,雁鸟也。”雁行,飞雁的行列,并行或走在前头。雁字,雁飞行时所排成的行列。雁群飞行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故云。大雁还有一种吉祥的意义。大雁飞行的规律性引申为礼节的次序。如《仪礼•士昏礼》规定:“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 《仪礼•士相见礼》规定:“下大夫相见以雁。”也指官吏的排班。所以,大雁用于官员补子的象征意义在于:飞行有序,春去秋来,佐天子四时之序。

五品:白鹇。形体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细黑纹,面颊赤红,脖子有青毛如丝,尾羽很长。白鹇鸟产于南方,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吉祥物。白鹇鸟展翅,象征抛弃尘秽,迎新纳福。白鹇鸟喝水象征生活像泉水甘美。此外,它还能赶走灾害,祈求丰收。总之是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白鹇还是一种忠诚的“义鸟”。传说宋朝少帝赵昺在崖山时,人送白鹇一只,他亲自喂养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国后,白鹇在笼中悲鸣奋跃不止,终与鸟笼一同坠入海中。后人称白鹇为“义鸟”。所以,白鹇鸟的形象作为五品官员补子,取其行止闲雅,为官不急不躁,无为而治,并且吉祥忠诚。
六品:鹭鸶。白鹭亦称白鸟,陆机《诗疏》云:“鹭,水鸟也,好而洁白,故谓之白鸟。”白鹭是吉祥之鸟。《魏书官氏志》:“以侍察者官”,取其延颈远望。另,因鹭飞有序,以喻百官班次。如《禽经》:“寮窠雍雍,鸿仪鹭序”。《元诗选》:“玉笋晓班联鹭序,紫檀春殿对龙颜”。

七品:鸳鸯。古称“匹鸟”,据说鸳鸯成对,鸳鸣鸯和,左雄右雌,双双飞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颈而眠。若其偶失,从不再配。《诗经•小雅》载:“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寿宜之”,体现了古代“五伦”中夫妻美好的关系,是一种吉祥的瑞鸟。其作为官员的补子,是取其羽毛上耸,象征坚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业业。

八品:鹌鹑。在古代“鹌”和“鹑”本是两种鸟。据《本草纲目》记述:“鹌与鹑两物也,形状相似,但无斑者为鹌也。”后经语言演化,将二者合称为一物。鹌鹑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谐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用鹌鹑表示官员的等级,除了上述意义外,据《山海经》云:“其鸟羽司帝之百服”,比喻百官是皇帝的服饰,意思是说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体现皇帝的规矩和威仪。
九品:练雀。亦称练鹊、绶带鸟。绶带是古代帝王、百官礼服的佩饰,是用彩色丝绦织成片状的长条。绶带的颜色和长度随官员品级的变化而不同。皇帝和诸王用四彩,长二丈一尺。宰相绿色,公侯、将军紫色。古代帝王、诸侯、士大夫均佩玉,系玉的丝称“组绶”。因此各种绶带成为权力和富贵的象征。而练雀的尾羽与之相似,故有绶带鸟名。绶带鸟也因而具有了上述的象征意义。另外,《韵会》云:“谓之性喜”,喻绶带鸟能报喜,而用作官员补子。

御史:獬豸。在文官九品之外,御史这个官职也有补子,其形象是獬豸。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述异记》载:“獬豸者,一角羊也。性知人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宋史•舆服志》记述用獬豸角的形状做成帽子,给御史顶戴,称为“獬豸冠”。明清时獬豸作为御史官服补子图案,说明獬豸执法护法的象征意义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二、武官的补子 ]X ?7Z I^

武官勇武剽悍,威风凛凛,以猛兽为官服补子图案,以彰显其威仪。
一品: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大戴礼》说:“毛虫三百六十,以麟为长。”是龙、凤、麟、龟四灵之一。麒麟出现是“圣王之嘉瑞”。《说文》的解释是:“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 “麒麟设武备而不为害”。“有足者宜踢,有额者宜顶,有角者宜触,为麟不然,是仁也”。所以,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的官阶形象,既象征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征皇帝“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
二品:狻猊。是像狮子的一种神兽,晋代郭璞直接解释为狮子。《尔雅•释兽》曰:“可伏虎犳”。据明代杨慎《升庵外集》第九卷记述:“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八曰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可见,狻猊是龙子之一。既然“可伏虎犳”,当是取其勇猛之意。
三品:豹。《说文》的解释:“豹,似虎圆文。” 《山海经•南山经》记述:“南山兽多猛豹。”《诗经•郑风》言:“孔武有力”。武官补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见古代豹的神兽地位高于老虎而低于狻猊,亦是取其勇猛。

四品:虎。《说文》曰:“山兽之君”,以喻威猛。《宋书•符瑞志》说:“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所以,老虎为百兽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仁、智、信”之范。因此人们视之为吉祥的神兽。能守诚信,驱邪气,纳祥瑞。古代天子的兵权象征即为“虎符”。天子和诸侯的大门上要画老虎,故称“虎门”。由于虎威武勇猛,所以古来颇受将帅崇拜。将军的营帐称“虎帐”。勇猛之士称“虎贲”、“虎夫”、“虎士”等。清代武科进士榜为“虎榜”。
五品:熊。《说文》的解释:“熊兽似豕,山居各蛰。”熊虎丑,其子狗。《尔雅》的解释:“又罴如熊,黄白文。”可见,古代记述了两种熊:一是狗熊,一是人熊。据《国语•晋语》记载:“黄能入于寝门。”“黄能”即“黄熊”,比狗熊体形大而且勇猛。作为武官官阶的形象,正如《诗经•小雅》所说:“唯熊唯罴,男子之样”,取其阳刚之意。
六品:彪。《扬子法言》曰:“彪静成文,动成德,以其弸中而彪外也。”宋代周密《癸辛杂识》记述:“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可见,彪与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种凶悍残暴的动物。作为武官官阶形象,是取其对敌凶狠残暴之意。

七品、八品:犀牛。《说文》的解释: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犀牛的皮可以做铠甲,但只有水犀牛的皮可以做,故《国语•越语》称“水犀之甲”。其书的注解说:“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则无。”用犀牛做武官官阶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九品:海马。此处的海马,并不是大海中头部似马、单条尾巴向后上方卷曲、体长十几厘米的海洋动物,而是和陆地吃草的马模样相同、背上长出两只翅膀的神话中的海兽。既能在天空飞翔,也能在汹涌的波涛中穿行。海马的身世颇为神秘,没有介绍其详细情况和象征意义的资料,只是在解释补子时极为简单的寥寥数语:“水兽,似马,水陆双行,喻水陆皆可攻杀固守。”其文虽短,但意义明确。原来,古代对最下层的军官要求颇高,既能指挥步兵陆战,又可指挥海军水战。有这样骁勇善战的军官,军队的战斗力肯定极强,有了这样的军队,国家的江山就一定会稳固。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帝王龙袍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的每一章纹饰都有取义,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代表着稳重性格,象征帝王治理四方水土;龙是一种神兽,变化多端,象征帝王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和对人民进行教诲;华虫,通常为一只雉鸡,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一对绣虎纹和博纹,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则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火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焰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征着皇帝给养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黼,为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
服补子是帝王龙袍十二章纹的延伸,由此而形成一个等级分明的系统。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

清代文官的补子只用单只立禽,武官用单兽,基本沿袭明制。

回答3:

注释:1(文官内:指在京城的文官。文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文官,即地方文官。武官内:指在京城的武官。武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武官,即地方武官。未入流:一般不算在九品十八级中。)

2清代补服、补子--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是区分文武官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清官共分九品十八级.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所以才有成语衣冠禽兽)

0、爵位补服图案

亲王 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郡王 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贝勒 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贝子 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镇国公、辅国公 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 身前身后绣九蟒

子爵 身前身后绣麒麟

男爵 身前身后绣狮

1、一品 补子/官衔:

文官: 仙鹤

光禄大夫(正一品) 荣禄大夫(从一品)

岁俸:180两

武官: 麒麟

建威将军(正) 振威将军(从)

岁俸:从一品正俸81两 加支524两

顶戴 :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 蟒袍: 九蟒五爪

正一品 文官(内) 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武官(内)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 文官(内)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协办大学士

(外)加衔总督

武官(内)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

(外)将军、都统、提督

2、二品补子/官衔:

文官: 锦鸡

资政大夫(正二品) 通奉大夫(从二品)

岁俸:155两

武官 : 狮子

武显将军(正二品) 武功将军(从二品)

岁俸:正2品67两加支444两 从2品53两 加支324两

顶戴: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 蟒袍:九蟒五爪

正二品 文官(内)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外)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武官(内)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外)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官(内)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外)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官(外)副将

3、三品 补子/官衔:

文官: 孔雀

通议大夫(正三品) 中议大夫(从三品)

岁俸:130两

武官: 豹

武义都尉(正三品) 武寅都尉(从三品)

岁俸:39两 加支204两

顶戴: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 蟒袍:九蟒五爪

正三品 文官(内)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外)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武官(内)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外)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官(内)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外)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武官(内)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外)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4、四品 补子:

文官 :云雁

岁俸:105两

武官: 虎

岁俸:27两 加支114两

顶戴: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 蟒袍:八蟒五爪

正四品(中宪大夫 )

文官(内)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外)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武官(昭武都尉)

(外)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从四品 文官 (朝议大夫)

(内)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外)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武官(宣武都尉)

(内)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外)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5、五品 补子:

文官 白鹇

岁俸:80两

武官熊

岁俸:18两 加支72两

顶戴: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 蟒袍:八蟒五爪

正五品 文官(奉正大夫)

(内)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

(外)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

武官(武德骑尉)

(内)步军副尉、步军校

(外)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从五品 文官(奉直大夫)

(内)鸿胪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詹事府洗马

(外)各州知州、都转盐运使司副使、土知州

武官(武德佐骑尉)

(内)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骁骑参领、下五旗包衣参领

(外)副千户、宣抚使司副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司长官使、河营协办守备、守御所千总

6、六品 补子:

文官 鸳鸯

岁俸:60两

武官 彪(就是小老虎)

岁俸:14两 加支35两

顶戴: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 蟒袍:八蟒五爪

正六品 文官(承德郎)

(内)太医院左右院判、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外)京府通判、土通判、京县知县、通判

武官 武略骑尉)

(内)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鸟枪步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外)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使、长官司副长官、百户、土千总、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文官(儒林郎) (内)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

(外)土州同、州同、运判、理同

武官(武略佐骑尉)(内)内务府兰翎长、六品典仪

(外)盛京游牧副尉

7、七品

文官 :鸂鶒 文林郎 (正七品)征仕郎(从七品)

岁俸:45两

武官: 犀牛 武络骑尉(正七品) 武络佐骑尉(从七品)

岁俸:12两

顶戴:朝冠顶饰小蓝岁俸: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 蟒袍:五蟒四爪

正七品 文官(内)内阁典籍、主簿、评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医

(外)知县、京县县丞、顺天府满州教授、训导、土知县、县视学

武官(内)城门吏、太仆寺马厂协领

(外)把总、土把总、安抚使司副使

从七品 文官(内)五官灵台郎、光禄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博士

(外)土州判、州判

武官(内)七品典仪

(外)卫千总、安抚使司佥事

8、八品

文官 :鹌鹑 修职郎(正八品) 修职佐郎(从八品)

岁俸:40两

武官: 犀牛(七品、八品武官补服均为犀牛) 奋武校尉(正八品) 奋武佐校尉(从八品)

岁俸:23两

顶戴: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蟒袍:五蟒四爪

正八品 文官(内)司务、司库、协律郎、国子监学正、太医院吏目

(外)土县丞、县丞、库大使、按察使司知事、府厅学正、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教谕

武官(外)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官(内)五官挚壶正、典簿

(外)训导、盐运司知事

武官(内)委署亲军校、委署护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鸟枪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9、九品

文官 :练雀 登佐郎 登佐郎

岁俸:35两

武官:海马修武校尉(正九品)修武佐校尉(从九品)

九品文官:练雀 登佐郎登佐郎

岁俸:35两

武官 :海马 修武校尉(正九品) 修武佐校尉(从九品)

岁俸:35两

顶戴: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蟒袍:五蟒四爪

正九品 文官(外)主簿、土主簿、土知事、庄头、府厅知事

武官(内)各营兰翎长

(外)外委把总

从九品 年俸31两

文官(内)孔目外郎、司狱、司晨、医士、鸣赞待诏、钦天监博士

(外)仓大吏、吏目、巡检、道府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武官(内)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外)编外外委

----------------------------
未入流

(31两年奉) 补子:黄鹂

文官(内)五城兵马司吏目府使、医士、布政使司检校

(外)正术、正科、训术、训科、典术、典科、关厅库大使、驿丞、茶引批验所大使、河泊所大使、道会、道正、京师崇文门关分司副使、州县税课司大使

武官(内)五城兵司吏目

(外)百户

(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饰图案为獬豸)
獬豸乃神兽,专司辨别忠奸,此乃都御史官服补子上之图案,都御史之职责为查辖官

回答4:

朝服 Dih3}X&jn$
X] '7Ov
清代官员的着装 #S kv( IL
皇帝 M8u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种类。皇帝的龙袍以明黄、金黄或杏黄等亮黄色为主色,上绣九条龙,但以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实际上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龙袍下摆则绣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为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p' o m -
5scEc,J Ci
f j&i63 ?e
亲王 =)7 s$ p
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及《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 ......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不能是明黄,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 9HX =T%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XO'l N b.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lpQn j "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ob_ oc
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GJ & _YHf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 K-Ht b-
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k\e8F/
官员
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又分为文、武两种。 YSe.t_ K2C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鸿漱,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vY%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清代蟒袍
莽袍有很多种,皇帝穿的龙袍只是莽袍中的一种,皇帝的龙袍为五爪金龙,一般将相、亲王或有功之臣的莽袍为四爪龙。 在清代莽袍上的龙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皇帝9条,其它8条以下。
清代文官的补子只用单只立禽,武官用单兽,基本沿袭明制。
一、文官的补子

文官儒雅娴静,官服以禽鸟为补子图案纹样,以彰显其贤德。

一品:仙鹤。仙鹤美丽超逸,高雅圣洁,而且长寿,可达六七十岁,在古代成为仙风道骨和长寿的象征。在吉祥鸟的系列中,其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居第二。凤成为皇后的象征,而仙鹤则官居一品。《相鹤经》云:“鹤,寿不可量。”《诗经•小雅》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官员补子一品采用仙鹤的图案,取其奏对天子之意。

二品:锦鸡。锦鸡亦称“金鸡”、“玉鸡”、“碧鸡”,是吉祥的象征。锦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其羽毛色彩艳丽,传说还能驱鬼避邪,古人十分喜爱用来作为服装的装饰,如插在武将的衣背头冠上,绣在帝王的礼服上,也叫做“华虫”,表示威仪和显贵。 三品:孔雀。孔雀不仅羽毛美丽,而且有品性。《增益经》称孔雀有“九德”,其文如下:“一颜貌端正,二声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品端正,九知反复。”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
四品:云雁。《说文》释义:“雁,雁鸟也。”雁行,飞雁的行列,并行或走在前头。雁字,雁飞行时所排成的行列。雁群飞行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故云。大雁还有一种吉祥的意义。大雁飞行的规律性引申为礼节的次序。如《仪礼•士昏礼》规定:“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 《仪礼•士相见礼》规定:“下大夫相见以雁。”也指官吏的排班。所以,大雁用于官员补子的象征意义在于:飞行有序,春去秋来,佐天子四时之序。

五品:白鹇。形体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细黑纹,面颊赤红,脖子有青毛如丝,尾羽很长。白鹇鸟产于南方,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吉祥物。白鹇鸟展翅,象征抛弃尘秽,迎新纳福。白鹇鸟喝水象征生活像泉水甘美。此外,它还能赶走灾害,祈求丰收。总之是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白鹇还是一种忠诚的“义鸟”。传说宋朝少帝赵昺在崖山时,人送白鹇一只,他亲自喂养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国后,白鹇在笼中悲鸣奋跃不止,终与鸟笼一同坠入海中。后人称白鹇为“义鸟”。所以,白鹇鸟的形象作为五品官员补子,取其行止闲雅,为官不急不躁,无为而治,并且吉祥忠诚。
六品:鹭鸶。白鹭亦称白鸟,陆机《诗疏》云:“鹭,水鸟也,好而洁白,故谓之白鸟。”白鹭是吉祥之鸟。《魏书官氏志》:“以侍察者官”,取其延颈远望。另,因鹭飞有序,以喻百官班次。如《禽经》:“寮窠雍雍,鸿仪鹭序”。《元诗选》:“玉笋晓班联鹭序,紫檀春殿对龙颜”。

七品:鸳鸯。古称“匹鸟”,据说鸳鸯成对,鸳鸣鸯和,左雄右雌,双双飞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颈而眠。若其偶失,从不再配。《诗经•小雅》载:“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寿宜之”,体现了古代“五伦”中夫妻美好的关系,是一种吉祥的瑞鸟。其作为官员的补子,是取其羽毛上耸,象征坚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业业。

八品:鹌鹑。在古代“鹌”和“鹑”本是两种鸟。据《本草纲目》记述:“鹌与鹑两物也,形状相似,但无斑者为鹌也。”后经语言演化,将二者合称为一物。鹌鹑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谐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用鹌鹑表示官员的等级,除了上述意义外,据《山海经》云:“其鸟羽司帝之百服”,比喻百官是皇帝的服饰,意思是说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体现皇帝的规矩和威仪。
九品:练雀。亦称练鹊、绶带鸟。绶带是古代帝王、百官礼服的佩饰,是用彩色丝绦织成片状的长条。绶带的颜色和长度随官员品级的变化而不同。皇帝和诸王用四彩,长二丈一尺。宰相绿色,公侯、将军紫色。古代帝王、诸侯、士大夫均佩玉,系玉的丝称“组绶”。因此各种绶带成为权力和富贵的象征。而练雀的尾羽与之相似,故有绶带鸟名。绶带鸟也因而具有了上述的象征意义。另外,《韵会》云:“谓之性喜”,喻绶带鸟能报喜,而用作官员补子。

御史:獬豸。在文官九品之外,御史这个官职也有补子,其形象是獬豸。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述异记》载:“獬豸者,一角羊也。性知人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宋史•舆服志》记述用獬豸角的形状做成帽子,给御史顶戴,称为“獬豸冠”。明清时獬豸作为御史官服补子图案,说明獬豸执法护法的象征意义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二、武官的补子 ]X ?7Z I^

武官勇武剽悍,威风凛凛,以猛兽为官服补子图案,以彰显其威仪。
一品: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大戴礼》说:“毛虫三百六十,以麟为长。”是龙、凤、麟、龟四灵之一。麒麟出现是“圣王之嘉瑞”。《说文》的解释是:“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 “麒麟设武备而不为害”。“有足者宜踢,有额者宜顶,有角者宜触,为麟不然,是仁也”。所以,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的官阶形象,既象征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征皇帝“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

回答5:

我国清代文武官员穿着补服,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正中均缀饰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筛,称“补子”。它又因丝绣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艺术珍品。

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这种创意一改朝服等级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到了顺治九年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型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清代的补子稍小,约30厘米见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代补子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

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胸,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

缀绣在清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它只不过是绣工的复杂程度和颜色的差别。补子随着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

官员所缀绣的补子图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采用飞禽饰样,武官采用走兽图案,用以显示出武官的威武气势。而官员的元配夫人为朝廷命妇,亦可随夫婿官阶,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缀有补子。

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者,上为五爪金龙纹,分别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均用于文官和武将等官员。

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口若悬河为鹭鸶,七品为(氵+鸡)(氵+束+鸟),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清代的补服制度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尧的儿子因穿了四团龙补服一项,在给年羹尧定罪时,就有这一项:“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顺礼也。”

当时,也有官员因自己的职位低,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绣工制作的。加工厂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制作比自己官职高的补子,但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发生。制作这些补子的机构,是皇家专门织造绸锦缎的织造衙门。皇家织造衙门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们用各种绣丝彩料,运用和继承精湛的织绣技术手法,织绣出了誉满天下的传统服饰。这些补子如今已成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珍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