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如此,六国败落不在秦而在楚,战国后期秦楚两国面积已经占中原大半也。
军功爵制萌芽于春秋时晋吴争霸时期,吴国孙武兵书试述,晋国初步建立,于战国时期逐渐成熟,魏赵韩燕秦齐楚七国都建立了军功爵制,但秦一统天下焚毁百家书册历史典籍后只留存零星记载而不得全貌。秦国商鞅变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定制军功爵制,其后秦国军功制增补为二十级。秦国击破六国后建立秦朝,二十级军功爵制改为输栗即可获爵,每级一千石,第九级五大夫需要九千石。汉文帝削减了输栗数,输粟四千石即为五大夫并免役一人。由于汉景帝年间六次封赏天下民爵一级导致平民人人爵位高升,比比皆是五大夫,汉武帝时期遇战事竟难以征得兵役,故建立十七级武功爵,有武功爵者优先进补官吏。魏晋起已是士族天下,不再注重下层,隋至唐功勋官等级从十一等改为十二等,其后宋朝沿袭,元朝定勋官十阶,明朝勋功武官十三等,清朝撤勋官制改为赏功牌。
军功爵制提高军队战斗力,是地主阶级参政的阶梯,也是地主阶级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它与严格残酷的刑罚自始至终结合在一起。有功升赏只是一面,如果在战争中逃走、投降,统治阶级就要使他们 “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带有极烈度的强迫属性,这就是它的阶级实质。为了邀功请赏,军队任意屠杀人民。正如古人所言,“秦用商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为了争夺首级而杀死战友、自相残杀的,割取本军战友首级领功的事常有发生,这也暴露了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军功爵制给平民带来了获得一小块土地的希望,所以得到平民的支持,士卒正是在这种利诱与强迫的两面里,“非斗无由(出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