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军交战真的不斩来使吗?来使生命真有保障吗?

2025-03-31 23:59:4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战争在任何时代都是残酷的,死亡是战争的代名词,在古代,战争更是常有之事,在古代的战争中,甚至会有残酷到屠城之类的灭绝人性的行为,我们无法去想象到这种行为的恐怖,但不可否认的是战争是一种最暴力的手段。但是在古代战争如此残酷的情况下,我们总会听到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这句话,那这个“来使”为什么会享有如此之高的人性化待遇呢?“来使”的生命安全真的有保障吗?


影视剧中战争

源于春秋,遵规守矩

首先古代传递信息的手段匮乏,这个“来使”的职能只是为了敌对双方传递消息,其自身不具带攻击性,“来使”的阵容虽是敌方,但是只身赴敌营的勇气还是值得让人敬佩的,如果杀掉来使,往往会背上不讲道义,欺凌弱小的骂名,是会被人所看不起的。

据《史记》中记载:“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帅。”


影视剧中战争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次战争,当时宋国势微,楚国势大,当时宋国派出使者华元前去楚军大营传递消息,最终敌对双方目的需求一致达成,华元则去了楚国作为人质,后来人们把这种双方交战时的规则称为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是在春秋时期,人们对于礼仪之间非常重视,这种恪守礼节,遵守规矩的行为,更加促使了这种不斩来使的交战规则,如果杀掉这个小小的使者,无论是在道义上还是名声上,都是说不过去的。更何况就算杀掉这个使者,所能获得的好处也近乎没有,根本就是弊大于利。


服务于政治,促使和谈,诛使丧义

一场战争的产生,不是个人的儿戏,而是两个政治集团之间为取得利益从而采取的一种最为极端的手段。

所以说战争只是一种手段,其服务的根本还是政治。

不管在什么时候,一场战争所投入的成本都是很高的,而且具有非常大的风险,也没有人愿意去打仗,能够双方和平的谈判解决是一种最好的解决方式。所以没有必要去杀掉对方的使者,扼杀最后和谈的希望。

还有政治家有可能只是为了通过战争的方式去给对方施加压力,促使和谈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想扩大事态的规模,在经过一系列小型的试探战争之后,双方便回重新谈判,如果哪个将军直接把使者杀了,只会最后沦为政治的牺牲品,所以,但凡聪明点的将军,不会不问缘由就直接杀掉’“来使”的。


影视剧中战争

另外,在古代战争中,作为“来使”如果被杀,意味着彻底失去了和谈的可能,双方士兵战场之上就真的不死不休了。如果杀掉这个手无寸铁的使者,对方军队就会认为这支军队是没有任何道德礼仪的,欺凌弱小,只会让对方军队占据大义,师出有名,更容易拉高对方的仇恨和提升对方的士气,所以在正常交战中,这个“来使”一般不会去杀。

回答2:

真的不斩来使,这是古代两军交战前不成文的规矩。真有保障,来使作为双方互通信息的工具,有一定利用价值。

回答3:

来使得生命还是有保障的,因为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双方的约定,一旦有一方违约,那么付出的代价必定会引发大型的战争,斩来使的代价很重,所以来使的生命有保障。

回答4:

古代两军打仗的时候,并不是说不斩来使,有些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还特意把来使斩杀,把自己的后路切断,和对方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