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韩信,萧何个有什么缺点

2025-04-08 14:01:0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后来人们评价他们的句子,原来的意思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1. 萧何

萧何胸无大志而没有“野心”,拘谨小心而不愿“出头”,贪位惜名,明哲保身,处世中庸,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一团和气而难做统帅,私德高尚而难以聚众,尤其是他的自知之明。

使得他对自己有一个非常清醒甚至是及其可怕的低调认识:我绝非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我只能站在旗手或者统帅的麾下,做一个备问的幕僚,督事的管家,理事的能手。只要“老板”承认我“能干”,伙计公认我“精明”,视野得以发展,才华得到认可就足够了,至于奖金的多少一概是无所谓的。

2.韩信

好吃懒做 ,脸皮厚 ,年轻时胆子小 ,野心太大 。太重视权、 钱、 地位, 不给任何人留面子。最后竟然要起兵造反。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

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3.张良

为人狠毒,思想固执,做事不果断,为妇人之仁。

作为儒家弟子,他的思想却与普通儒家弟子有出入,反而与墨家慷慨济世的教义相投。他认为“当一件事情变成天下大事之时,凡天下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不管他是否愿意!”并坚持儒墨两家不应相互排斥。

扩展资料: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据说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参考资料:百度  张良  萧何  韩信

回答2:

萧何长于治国,却缺乏魄力;张良长于计谋,却短于决断;韩信长于统兵,却为人太过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