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你的问题,觉得这个提问含糊不清,本不打算加以关注,但自已心里也觉得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加一阐释,就当是一种训练吧,与你我共鸣。
首先,“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在网上搜了下,好象没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如果谈关于“读书和不求甚解”好象也没有这样的一篇文章。最早只有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提到自已“好读书,不求甚解”,如果说写作背景的话,只能说《五柳先生传》的写作背景。其中“好读书,不求甚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背景怎样的一种看法。我觉在魏晋南北朝时,当时玄学之风太盛,读书人都对经典进行阐释,追根求源。一味从逻辑和形式上去追溯,与现实脱离了,不食人间烟火,进入了钻牛角尖的状态,让人不可理解。陶渊明写这篇文章就是对这种社会风气的反动,与现实和紧密联系,而且充满情感。他的“读书不甚解”,说自已不象时下迂腐文人,成天钻在玄之又玄之中,而是适可而止,把自的对真理的追求与现实紧密联系,用现实来检验自已对真理的思索。只有这样,文章和思想才会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文章只有符合现实,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他所说的读书不求甚解,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不愿做深入思考,而是对那种只是一味玄思的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