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出在体制上,首先明朝开国后实行的重要军事制度有两个:一个是卫所屯田制,在全国各处战略要地设置卫所,士兵战时打仗平时种田,职业代代相传,家属也随军前往卫所,享受军属待遇;但是中后期朝政腐败,特别是宦官专权,连年拖欠军饷(明朝常备军数量很多,开销巨大),导致卫所制逐渐解体,由募兵制代替,造成士兵训练不足,战斗力下降。
第二个是藩王守边制,将皇子皇孙分封到北方,镇守边境防御蒙古等游牧民族。朱元璋死后,朱棣起兵打败建文帝夺取了政权,把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用“天子守边”代替藩王守边,消弱藩王势力,因为他本身是藩王出身,知道藩王对皇权的威胁,但是此举完全取决于皇帝自身的英明程度,如果皇帝昏庸军备废弛,不仅不能守边,甚至威胁整个国家的运转,后来北京作为都城,屡屡被蒙古、满洲围困,就是因为它紧靠北方边境,游牧铁骑一旦越过长城,很快就能兵临城下,全国各地的勤王兵好不容易赶来救援,敌兵却早已满载而归,下次还是这样,只能被动挨打。
其次在政府内部,各省都督、将军等只有统兵权无调兵权,而兵部正好相反,只有调兵权却无统兵权,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战争的指挥权在兵部那些文人手中,他们制定好战争策略,然后交给将领去实施,可以说,明朝后期与满清的军事失利都源于此,比如洪承畴先任陕甘总督,镇压了陕西的农民起义,把李自成打的只剩十八骑,可是兵部下令调他去辽东,导致李自成得以东山再起,而到了辽东后,洪承畴统御内地调来的精锐与满清对峙,兵部却一再强令他主动出击,结果导致明军几十万精锐中伏,洪承畴最后被俘投降了满清。无论将领官再大、带的兵再多,只需兵部一纸文书,说撤换就撤换,袁崇焕手下兵最多最精,一样被抓来凌迟,锦衣卫等特务机关就是干这个的。祖大寿在战场上以一当百,杀人不眨眼,是当时一等一的猛将,而崇祯皇帝召见他和袁崇焕,质问袁崇焕里通满清,当场拿下时,祖大寿吓的两腿发抖站都站不稳,以后虽然还是忠心替明朝镇守辽东,但崇祯再召见他却说死也不回去了。
深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其实在于中央的战略错误,如果当时放下天朝的架子,与满清签订条约承认它建国,然后集中力量把内部匪贼剿灭,鹿死谁手亦未可知,一味的倾全国之力死拼辽东,拆东墙补西墙,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满清直到被吴三桂邀请入关之前,都没有想过能真的入主中原,但李自成从造反开始就铁定心要推翻明朝,孰轻孰重一看便知。
大明的军队有中央军 和地方军
流寇之所以坐大,是因为各个省之间相互排挤,都是把自己省内的流寇以种种方式驱逐到另外一个省,而不是歼灭。所以流寇们流动作业,流窜在几个省之间,成就了大事。这必不能说明地方军势力差,只能说明其领导人私心太重。但是粮饷问题始终困扰着大明军队,战斗力以粮饷为基础。没了粮饷,战斗力无从谈起。地方军在1644年大明灭亡后,就害死一盘散沙。这才有了南明无数小朝廷的历史。
不过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的确是精锐中的精锐。还得说是袁崇焕、孙承宗等人在辽东调教的好。但是这部队投降了,让大明比较郁闷。
中央军养尊处优,没有粮饷问题,也不用打仗。所以战斗力十分低下。
再加上崇祯皇帝的内心有些非比寻常,疑心重。这也就使得许多将领白白死亡或者是另投明君。
然后……大明朝,灭亡了……
有很多特别偶然的原因,其中很严重的就是明朝末年云南发生民族叛乱,明军主力竟然百分之七十五都死在云南,明后期战斗力还是可以的,可以说领先于全色界,万历皇帝自登基十五年后虽然从不上朝,但是万历朝对外战争没有失败过,后来当时世界上发生了全球性的自然灾害,特别的严重,关外满族兴起,这样,为了解决民族矛盾,只有加强税收,而关内由于某些地方自然灾害严重,税务交不起,很多农民没饭吃,只好集合起来抢其他老百姓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起义,给明朝带来了很严重的打击,明朝末年最大一次发兵也不过十五万了,总之就是矛盾太多了,也不尽是明朝自身问题,民族矛盾,社会矛盾都空前尖锐,明朝最终亡给了时势
朝廷腐败,贪官横行,克扣粮饷,将士哪里还有心情打战?
将领大都是靠关系混上高级将领的,毫无军事才能,不战先逃.
你可以去看一看袁崇焕 最著名的将领 关于满清政府的存在 完全是一个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