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

急!!!!!!!!!!!!!!!!!!!!!!
2024-12-03 09:45:3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1]。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故其注释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有所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有所增加。) 其中包括清代王先谦之《荀子集解》,民国末期梁启雄之《荀子柬释》,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章诗同之《荀子简注》等等。现代研究荀学者也有所增加,出现了诸如高正之《〈荀子〉版本源流考》,夏甄陶之《论荀子的哲学思想》,李德永之《荀子》等;其中比较新出者如:储昭华之《明分之道》等。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荀子“(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尽管这是对荀子的攻击,但是从一方面体现出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下附《荀子》各篇名目:(《荀子》共32篇) 劝学篇第一 修身篇第二 不苟篇第三 荣辱篇第四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第六 仲尼篇第七 儒效篇第八 王制篇第九 富国篇第十 王霸篇第十一 君道篇第十二 臣道篇第十三 致士篇第十四 议兵篇第十五 强国篇第十六 天论篇第十七 正论篇第十八 礼论篇第十九 乐论篇第二十 解蔽篇第二一 正名篇第二二 性恶篇第二三 君子篇第二四 成相篇第二五 赋篇第二六 大略篇第二七 宥坐篇第二八 子道篇第二九 法行篇第三十 哀公篇第三一 尧问篇第三二

其中,〈性恶篇〉、〈解蔽篇〉、〈天论篇〉、〈正名篇〉、〈劝学篇〉对于了解荀子思想内容来说是比较重要的。而〈赋篇〉也常在中国文学史中被提及,被学者认为是中国辞赋文体的来源之一。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性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通过“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人能制天命而用之。另外,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

回答2:

  《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前两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书的主体。

  《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只是成善成圣的途径与孟子所说的不同。他不是强调尽心知性,而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荀子认为“能群”是人类区别于禽兽并能胜过和役使禽兽的基本条件,而“分”则是人类组成社会的基本法则。为了消除人们由于欲利而引起的争夺,必须明确规定人们在经济上、政治上贫富贵贱的等级区分。这就是礼义的起源和实质。在此基础上他在政治上提出了隆礼重法说。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一方面尊君、隆君,一方面重视民本,提出君民舟水说。在天人关系方面,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有它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的治乱兴废,在人而不在天;人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方面,荀子特别提出“解蔽”,认为认识的片面性是人们的通病。他提出“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主张认识事物要虚心、专心、静心,以达到主观上的大清明境界。荀子又构成了以正名为中心的逻辑体系,他揭示了名反映实的本质,制定了关于名的划分和推演的理论,阐述了制名的原则,又揭示了命题的本质,特别是在直言判断的定义上超越了的人。

  荀子以儒学为本,对诸子百家之说进行了激烈批评,其论虽不无偏颇,但足可称为先秦时期继孔子、盂子之后最有成就的儒学大师。

  《荀子》一书唐杨倞曾为之作注。较好的注本有王先谦的《荀子集释》,收入中华书局版的《诸子集成》。较为浅近的注本有梁启雄《荀子简释》,还有《荀子新译》中华书局1979年版。其中《天论》、《性恶》、《解蔽》、《劝学》诸篇可细读。

回答3:

荀子》,书名,原称《孙卿子》,战国赵荀况撰。《汉书·艺文志》著录《荀子》三十三篇(当为三十二篇),列于儒家。《隋书》、《旧唐书》的〈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皆著录十二卷。唐杨为之注,并更其篇序,分为二十卷,更名《孙卿子》为《荀卿子》,简称《荀卿子》即今本三十二篇。〈天论〉论述唯物论自然观;〈非相〉破除迷信;〈正名〉表述认识论和逻辑思想;〈性恶〉讲人性论;〈王制〉、〈富国〉记社会政治思想;〈礼论〉探索礼之理论根据;〈乐论〉是关于音乐的理论;〈劝学〉、〈修身〉提出教育理论;〈议兵〉提出军事理论,〈非十二子〉对先秦各学派予以评论性总结。三十二篇大部为荀子所作,而〈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和〈尧问〉诸篇疑为荀子后学的杂记。注本除杨《荀子注》外,还有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等

回答4:

人物姓名:荀子
诸子百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回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