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使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有如下基本特征: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清代文论家章学诚把形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天地自然之象”,即物象,是客观;一种是“人心营构之象”,即作品中的形象,是主观创造的产物。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是客观的根据,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虚拟性和假定性有一定限度的。所以,文学形象的假定性,还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要“合情合理”。“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合理”,还意味着合乎理想。所谓“合情”,只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在形象创造中,客观真理与主观感情要求统一,但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在情与理不一致的情况下,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文学与科学认识对象的基本方式是概括,但二者的概括方式是不同的。科学虽然也从对个别事物的调查研究入手,但在概括过程中要不断地摒弃个别,使科学概括最后在抽象的、一般的领域中运行。而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始终不摒弃个别,而且还要强化它,是个被称为独特的“这一个”;同时,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达到统一境界。
4、 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形象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如具体可感的、概括的、能唤起美感的艺术世界,这是所有艺术想象的共性。但是,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的形象相比,就有了确定性与不确定形象统一的特征。
一方面,文学形象必须具有一些确定的因素。但同时作者在文中描写有时极不确定的,只给读者提供几个比较的对象,让你去想象补充。这种效果可造成文学形象特有的朦胧的神韵。
文学形象的这种不确定性,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有文学形象不确定性所留给读者的想象的余地,更能使读者在想象和再创造中或的一种创造的愉悦,使文学形象更富于魅力。反过来,不确定性却不能破坏确定性,朦胧性并不是模糊,艺术的辩证法要求要通过不确定性的描写来加强文学形象的确定的特质,通过朦胧性的描写能使人得到更为鲜明的个性特征。
由于文学形象具有可感性和艺术概括性,所以它一方面关系着深层结构的传达,另一方面又制约着表层结构的处理,因此文学形象层面,就成了艺术表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