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分析某个大型公司组织结构图及其优缺点

2024-11-18 20:47:1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
  直线制
  直线制是一种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厂部不另设职能机构(可设职能人员协助主管人工作),一切管理职能基本上都由行政主管自己执行。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缺点是:它要求行政负责人通晓多种知识和技能,亲自处理各种业务。这在业务比较复杂、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把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到最高主管一人身上,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直线制只适用於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企业并不适宜。
  职能制
  职能制组织结构,是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如在厂长下面设立职能机构和人员,协助厂长从事职能管理工作。这种结构要求行政主管把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交给相关的职能机构,各职能机构就有权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向下级行政单位发号施令。因此,下级行政负责人除了接受上级行政主管人指挥外,还必须接受上级各职能机构的领导。
  职能制的优点是能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管理工作比较精细的特点;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直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但缺点也很明显:它妨碍了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不利於建立和健全各级行政负责人和职能科室的责任制,在中间管理层往往会出现有功大家抢,有过大家推的现象;另外,在上级行政领导和职能机构的指导和命令发生矛盾时,下级就无所适从,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容易造成纪律松弛,生产管理秩序混乱。由于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明显的缺陷,现代企业一般都不采用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也叫生产区域制,或直线参谋制。它是在直线制和职能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吸取这两种形式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目前,我们绝大多数企业都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把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按命令统一原则对各级组织行使指挥权;另一类是职能机构和人员,按专业化原则,从事组织的各项职能管理工作。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一定的决定权和对所属下级的指挥权,并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负全部责任。而职能机构和人员,则是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不能对直接部门发号施令,只能进行业务指导。
  直线-职能制的优点是:既保证了企业管理体系的集中统一,又可以在各级行政负责人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其缺点是: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性较差,职能部门的许多工作要直接向上层领导报告请示才能处理,这一方面加重了上层领导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造成办事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可以设立各种综合委员会,或建立各种会议制度,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起到沟通作用,帮助高层领导出谋划策。
  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於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称,也叫“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它适用於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是国外较大的联合公司所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或公司也引进了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事业部制是分级管理 、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即一个公司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也有的事业部只负责指挥和组织生产,不负责采购和销售,实行生产和供销分立,但这种事业部正在被产品事业部所取代。还有的事业部则按区域来划分。
  模拟分权制
  这是一种介於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之间的结构形式。
  许多大型企业,如连续生产的钢铁、化工企业由於产品品种或生产工艺过程所限,难以分解成几个独立的事业部。又由于企业的规模庞大,以致高层管理者感到采用其他组织形态都不容易管理,这时就出现了模拟分权组织结构形式。所谓模拟,就是要模拟事业部制的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而不是真正的事业部,实际上是一个个“生产单位”。这些生产单位有自己的职能机构,享有尽可能大的自主权,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目的是要调动他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达到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各生产单位由於生产上的连续性,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就以连续生产的石油化工为例,甲单位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就成为乙生产单位的原料,这当中无需停顿和中转。因此,它们之间的经济核算,只能依据企业内部的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也就是说这些生产单位没有自己独立的外部市场,这也是与事业部的差别所在。
  模拟分权制的优点除了调动各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外,就是解决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高层管理人员将部分权力分给生产单位,减少了自己的行政事务,从而把精力集中到战略问题上来。其缺点是,不易为模拟的生产单位明确任务,造成考核上的困难;各生产单位领导人不易了解企业的全貌,在信息沟通和决策权力方面也存在著明显的缺陷。
  矩阵制
  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组织结构。
  矩阵制组织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门的产品(项目)小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不同阶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以协调有关部门的活动,保证任务的完成。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於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矩阵结构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於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因此在新的工作小组里,能沟通、融合,能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体工作联系在一起,为攻克难关,解决问题而献计献策,由於从各方面抽调来的人员有信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项目的实现;它还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
  矩阵结构的缺点是: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於权力,因为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只是为"会战"而来,所以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矩阵结构适用于一些重大攻关项目。企业可用来完成涉及面广的、临时性的、复杂的重大工程项目或管理改革任务。特别适用于以开发与实验为主的单位,例如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单位等。

回答2:

量化岗位工作任务的方法

1、量化与绩效考核
在工作绩效考核中,岗位职责是重要的依据。无论什么样的评价考核体系,总是围绕着岗位职责产生出来的。有的直接将岗位职责作为评价标准,通过与岗位职责一一校对,测量一个人的工作好坏。有的则以岗位职责为基础,衍生出一堆细化的考核指标,做为评价尺度。这两类体系各有特点。直接以岗位职责作为工作标准,好处是考核内容结合每人具体不同的工作实际,符合工作考核的本质要求,但容易形成模糊的考核结果。由于在岗位说明书或者工作说明书中,对岗位职责的描述普遍采用“负责某某工作”、“完成某某工作”之类的文字语言,这样的规定概括而泛泛,缺乏准确的数量和质量标准,依此考核必然结果也是模糊不准确的。相比之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考核指标体系要较为科学准确,提出了明确的数量、质量和时间等要求,考核结果比较清晰可信。但由于岗位千差万别,数目繁多,做到一人一个考核体系是不可能的,只能将岗位分出几个类别,对每个类别归纳出共同的几种指标,形成某类考核指标体系。因此,依此考核容易模式化,与每人的具体岗位工作的结合会差一点。要提高工作绩效考核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对各人的岗位工作任务尽可能地细致地量化,是重要的前提。下面,从采用工作条量化岗位工作任务的思路,对岗位量化进行详细的探讨。
2、岗位工作任务

岗位工作任务从内容和性质上归于不同的类别,如是管理性岗位还是技术性岗位?如果属于技术性岗位,是机电技术岗位还是计量技术岗位或是其他技术岗位?从发生的机率和频率看,岗位工作任务分为可见性工作任务和突发性工作任务,可见性工作任务是指能够事先预见并安排的工作任务,突发性工作任务是指不能事先预见的随机发生的工作任务。可见性工作任务包括现行的工作任务和潜在的工作任务,现行的工作任务是指目前条件下根据岗位需要进行的必须的工作任务,潜在的工作任务是指将来需要进行的或拓展的工作任务。现行的工作任务又分为经常性工作任务和偶发性工作任务。经常性工作任务反映了岗位工作的基本特征,是工作绩效的主要组成部分。潜在性工作任务可纳入工作目标绩效,而突发性工作任务则属于工作特别绩效。在量化岗位工作任务之前,需要对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有个基本的定性的认识,明确该岗位的工作任务整体上属于什么类别,这些工作任务有哪些是经常性的,有哪些是偶发性的,有哪些是潜在的。岗位工作任务的分类见图1。

3、工作条
什么是工作条?工作条是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具有明确的完成数量、质量和时间等方面要求,并交付一定工作成果的最小的工作任务。工作条有两个特征:具体性和最小性。具体性是指工作任务对于完成者来说十分清楚明确,不需要再做出特别的交待或解释,体现在工作任务有数量、质量、时间或其它方面的详细规定。最小性是指它是衡量工作任务的最小单位,不能再将它分解为比它更小的工作任务了。比如,流水生产线作业上的每道工序的工作任务,就是一项最小的工作任务。
工作条采用下述指标进行描述:
(1)工作条名称。为标识和区别不同的工作条,为工作条定义一个名称。工作条名称要反映“做什么”的工作特点,宜采用动宾词组形式进行定义。如编制人员花名册、更新数据库等。
(2)简明内容或过程。要简明扼要地概括本项工作任务的基本内容或基本过程环节,做到明白易懂,描述宜在1-3句。设计该指标,便于帮助理解工作任务的相关指标,如完成时间。
(3)工作成果。指工作任务完成后所形成的最终产出,如半成品、产成品、文件、资料等表现形式。
(4)完成数量或平均完成数量。有些工作任务的完成数量并不能事先准确测定,只能根据以往历史数据确定一个大概的平均值,因此用平均完成数量指标来测量。如打字员的平均完成数量指标为2万字/月。
(5)完成质量标准或要求。
(6)完成需用时间。指工作任务开始准备到完成交付工作成果所花费的时间,以分钟、小时、天、月为计算单位。
(7)完成时限。指交付工作成果的截止时间。
(8)完成人数。
(9)绩效权重。指该工作任务在所属岗位类别工作中所占的价值或贡献比重。
4、工作任务量化步骤
(1)制作任务清单。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的要求,结合岗位工作的特点,在岗位工作开展的历史经验和判断对未来的适应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列出岗位工作所有的工作任务。将所有工作任务一行行排列制成一目了然的清单。
(2)工作任务归类。对照工作任务清单,依据前述的工作任务分类原则,把各项工作任务一一识别并正确地分类归档,清晰标示出经常性工作任务、偶发性工作任务、潜在性工作任务都包含有哪些工作任务。
(3)提取工作条。按照经常性、偶发性、潜在性工作任务先后次序,对每一项工作任务提取若干关键词,组成若干个词组或句子,形成工作条,典型地表达该项工作任务。一项工作任务可能就只是一项工作条,也可能需要分解为几个环节、工序或者交付多个工作成果,而每个环节、工序或工作成果才可能是一项工作条。表达工作任务的工作条,要符合具体性、最小性、独立性和唯一性的特点。工作条之间不能交叉和重复,也不能本是一项工作条非分成几项工作条。
(4)对工作条描述。对每项工作条使用前述的工作条描述指标进行说明,做到准确、恰当、完整。不一定每项工作条都使用全部指标。工作条全部描述后,形成系统的岗位工作条列表。
(5)加入岗位职责。将形成的岗位工作条列表加在岗位职责后面,作为岗位职责的附表,一起构成岗位说明书的组成部分。
5、量化实例。
如:某企业人事管理部门,下设干部统计岗位。岗位职责是:1)完成干部基本情况月统计报表。2)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年度统计报表。3)完成一年一次的干部花名册编制工作。4)完成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5)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性数据统计任务。6)保守人事信息秘密。
(1)、根据干部统计岗位的职责,可以比较容易地列出岗位工作任务,并进行分类。经常性工作任务有:干部情况月统计报表,干部年度统计报表,干部花名册编制,人事管理系统维护,保护信息秘密。领导交办的临时数据统计任务,则属于偶发性工作任务。
(2)、分析干部统计岗位工作任务,可以提取以下几项工作条:
. 编制干部情况月报表。
. 上报干部年度统计报表。
. 编制干部花名册。
. 更新信息数据库。
. 保守信息秘密。
. 统计随机数据。
(3)、描述上述工作条。如对“编制干部花名册”工作条可作表1描述:

6、疑难问题
(1)、工作条描述。想用前述工作条指标去完整地描述每一项工作条,是不可能做到的。有的工作条就不能描述,如“保守信息秘密”。其工作成果表现是什么?能说每月或每年要保守多少条信息秘密吗?能用肯定的词汇说明保守秘密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吗?保守秘密的过程能描述出来吗?因此,对于这一类不能用前述描述指标正向描述的工作条,可以反思维做出定性的说明。仍以“保守信息秘密”为例,说明如表2:

(2)、提取工作条。多数情况下,岗位工作任务以经常性工作任务和潜在性工作任务为主,偶发性工作任务和突发性工作任务仅占很小部分。但有的岗位很可能以突发性工作任务和偶发性工作任务为主,如办公室的会务接待岗位。众所周知,会议往往是临时性和突发性的,召开和承办哪些会议,并不能在期初明确地肯定,要事先列出会务接待岗位应当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大可能。因此,对于这一类临时性和突发性的工作任务,可以采取建立工作条台帐的办法,在期间发生和完成的时候客观登记,期末进行总量测定。如果工作任务能够准确描述,可以前述工作条描述指标作为台帐登记内容;如果工作任务只能定性作出说明,则选择工作条名称、工作要求、完成情况等因素作为台帐登记内容。以会务接待岗位为例,可建立如表3台帐。其中,某项会务工作条的绩效权重大小取决于该会议的重要性(如级别或层次)、规模(参加人数)、紧急程度、会议期限等因素的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