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要着眼于大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因此,“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益”已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关注教学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要在实践中逐步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不仅达到知识教学的目标,还要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因此,教学效益的好坏取决与教学过程。
经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面尝试、探索。
一、问题引导,明确目标
早在1984年,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提出了“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他指出:“教育过程最优化,不是具体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专门用于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最大的效果”。那么一节课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喋喋不休的讲解中抽身出来,切实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必须要引导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方能如大海行舟,确定航向。
语文课程的特性决定了一节课的目标是多维度的,每个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挖掘力也是不同的,达成目标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和能力,站在全篇课文的整体角度,提出能“发一问而调千军”的问题。
二、小结归总,串接关联
上述总括性问题提出后,难免会出现有的学生关注的句段并非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点。所以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小结,既可以肯定学生汇报交流中有价值的思考,也可以将偏离的思绪牵引回来。这样才可以起到“放手”之后的有效收拢。
三、练习穿插,及时反馈
语文课堂必须呈现出“读、思、说、写”的综合面貌。指一味地读课文,剖析语句,谈感悟,还要有语言的再创造,再运用。就语文课程练习的设计,我觉得可以是多样的,多角度的。未必一谈到练习,就必须要是仿写某一段描写有特点的语段,或者展开想象丰富课文未尽之意。练习可以出得轻松些,是学生思考、感悟的所得即可。哪怕是摘抄精彩语句、好词的书写。
四、书声朗朗,内化情感
无论是问题引导、小结归总,还是练习穿插,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而读书的方式有很多:自读、对读、展示读。其中默读是训练学生思考的沉静度,而激发、外化情感就要体现在放声朗读上。一节课如果只是在词、句、段的品析上耗费时间,其实无形中抢占了学生读书的快乐。语文课上,让学生快乐、自在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放声朗读,即便是开始的盲读,或是渐渐地猜测品读,再或是情感共鸣的用情深度,都是让他们在聆听自己的声音过程中,逐渐明晰,从而将感受到的语言魅力,美好意境内化为真正的体验。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方便法。
五、关注差异,各有所获
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学生间必定存在差异,“认识、情感、意志”等多层面。为此,我们的教学就不可以用一把尺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所得是否达标,就不可以用一把剪刀来剪裁出所有学生要达到的标准。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目标,但要让它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设立的目标应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内。也不能借口照顾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而应该结合教材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为每层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
基本目标:指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识记、理解、简便运用的部分;
中层目标:是指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运用与分析的部分;
发展目标:是指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可以掌握的复杂分析及运用的部分,是对大纲范围的拓宽和对教材内容的加深。
(二)作业分层
根据教学目标的分层,每章节、每课时的作业设计也应有层次,即弹性作业。弹性作业一般由60%的基本题、约20%的加深题和约20%的拓展题组成。基本题人人必做;加深题作为低层学生的选答题和中高层学生的必做题;拓展题作为中层学生的选答题和高层学生的必答题。
(三)评价分层
1.学习习惯
合作时动作又轻又快;讨论时声音轻,不影响别人;讨论时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讨论时认真倾听别人发言。
2.学习技能
能捕捉讨论中的信息;讨论过程中观点明确、表述完整、围绕中心、有理有据有条理;能有效地组织讨论;能组织整理讨论结果。
3.心理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时能积极参与;碰到难题时能想办法解决;讨论中能给他人以帮助;讨论中敢于提出不同看法;学习过程中有向上递进的要求;有超过其他小组的愿望。
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肯定,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六、总结提升,夯实所得
这里的总结,不单只是教师的语言归纳总结,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的总结归纳未必是我们想要的,也未必是全面的、流畅的。但是,只要他们参与了,有一点归一点,有多点说多点,这些都会像刻字一样印在脑子里,形成能力。
在这方面我是屡屡收获惊喜。如执教《桂花雨》一课时,课程尾声,照例是让学生回顾总结一下学习课文的所得和感受,有个学生说道:“读了这篇课文我感觉很美。因为桂花开放,香气满溢。”这本是学生借用板书的归纳进行学习总结,但是,她的话语中,比我的板书多了一个“美”字,我觉得很好。于是顺势补充板书“美”,再引导下去,“请同学们再体会一下,课文作者除了和我们分享了闻花香时的美,还分享了什么?”接下来,学生将板书中的“乐,甜”依次提炼出来,这是我的板书设计中所没有的。
看吧,这就是学生超越我们的地方,只要你肯给他们提供飞扬思绪的土壤,就会收获一个个惊喜。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率的。
总之,我将在“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探索中,不断地实践、总结、反思,以学生发展为己任,还学生一个宽松、自主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