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可谓明清改朝换代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他不但手握着影响天下战局的关宁精兵,还坐镇要冲山海关。可以说,不论是大顺军还是清军,他投靠的一方必将摘取胜利的果实。历史告诉我们,吴三桂的选择是满清,进而奠定了清朝三百年基业。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吴三桂在做出这一选择之前,曾更倾向于李自成的大顺军。
闯王进京之后,其名声已响彻大江南北。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汉人,吴三桂起初并未考虑帮助少数民族,而是决定投靠闯王。
根据正史的记载,吴三桂之所以改变了想法,原因有二:
一是闯王霸占了他最爱的女人陈圆圆;
二是闯军殴打了他的老爹吴襄。
正因如此,吴三桂才收回成命,毅然决然地投奔了位于北方的满清。
不过,正史之中有一些地方让人疑惑不解。
首先,吴三桂已决定归顺大顺军,并没考虑为先帝报仇,所以,他骨子里根本就没有“忠义”二字。既然没有忠义之心,何必为了区区女子与大顺军翻脸,让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呢?
其次,吴三桂老爹遭到殴打这件事就更离谱了,就算李自成想要为难老头,为什么不等吴三桂率众来投呢?何必为了一时之快得罪关宁军呢?
最后,既然史料中称,关宁军是明朝最有组织有纪律的一支军队,那么,在吴三桂提出投降闯贼时,难道其部下没有任何人提出非议吗?投降大顺还罢了,毕竟,当时大顺已是起义成功的汉人,但投降满清就更让人费解了。关宁军与清军作战多年,肯定有不少血性男儿,难道这些人甘愿投降生死仇敌为多尔衮效命吗?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让人云里雾里。
吴三桂决定投靠多尔衮后,派人送了封信。仅凭一封书信,为何多尔衮会轻信呢?莫不是吴三桂早就有心投降满清呢?其中,又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辛呢?
再来看看大顺军一方,自四月十三日自北京出发,足足用了八天时间才抵达山海关。按理说,从北京以正常速度行军,仅需五天就能到达目的地,多出来这三天该作何解释?显然,吴三桂部肯定用了某种不为人知的计策,以至于,大顺军的脚程被拖延了几日,耽误了行军。如果,大顺能再早三天,他们抵达山海关的日子势必比清军早。一旦他们夺取了山海关并收编了关宁军,那么,清军想要入关无疑是痴人说梦。到时候,取代大明立国的,估计就不是满清而是大顺了。
不少史学爱好者太过低估大顺军的战斗力,认为即便没有吴三桂的帮助,满清也能取得胜利。笔者且拿出三方的军力对比,仔细剖析三方战斗力。
首先,李自成的具体兵力并未收录入史册,我们仅能根据文献做出如下猜测:
第一种是金庸先生的祖上查纪佐称闯军共有六万士兵;
第二种是《吴三桂纪略》里记载的三十万(实际只有十万);
第三种是《流寇志》中称的十余万;
第四种是《明史》中的二十万。
根据近代《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量》一书可知,金庸先生的祖先查纪佐提出的数字比较详实,当时李自成发动的兵力不到六万。
其次,吴三桂的兵力有五万,这是白纸黑字写在正史中的。从表面上看,这两支军队的兵力差不多,但吴三桂的关宁军却一败涂地。显然,吴三桂根本不是李自成的对手。
最后,也就是在战争末尾加入战场的八万清军,他们改写了战争的走向。当李自成即将解决掉关宁军时,这支满清骑兵从背后直插李自成部,给予大顺军重创。显然,若不是这支奇兵,李自成定能轻松战胜吴三桂,取得山海关的控制权。
所以,倘若李自成能第一时间抵达山海关(四月十八日),三天的时间足以让他解决掉所有守备此地的关宁军,然后,凭借关隘据守,将满清鞑虏拒之门外。届时,不论是撤回北京巩固政权,还是出关追击,主动权都攥在李自成手中。三天,短短的三天,竟成为李自成折戟沉沙的关键因素。
只是,我们不知道吴三桂究竟用了什么方法,竟能将大顺军拖延三日,相信不久的将来考古学家将会找出考古证物,为我们解开疑团。
吴三桂可谓明清改朝换代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他不但手握着影响天下战局的关宁精兵,还坐镇要冲山海关。可以说,不论是大顺军还是清军,他投靠的一方必将摘取胜利的果实。历史告诉我们,吴三桂的选择是满
明末,吴三桂降清后,带领自己的军队一直向南,扫清反清势力,消灭南明政权,为清朝建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吴三桂,就不可能有满清三百年基业。
吴三桂居功至伟,要不是他反叛明朝,清军不一定能够打进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