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经过
安史之乱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755年12月到756年6月安史叛军最初的胜利阶段。
这一阶段是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迅速南下攻占洛阳并自立为帝,但却因潼关天险久攻不克,而且河北第二战场安史叛军大败,叛军主力首尾不能相顾,进退维谷。
第二阶段是从756年7月到757年11月安史叛军达到鼎盛阶段。
这一阶段是唐玄宗逼迫哥舒翰出关作战,中伏兵败,安禄山乘胜攻占长安,唐玄宗狼狈出逃,河北第二战场也随之被安史叛军平定。
第三阶段是从757年11月到759年4月官军收复京都和接近平息叛乱阶段。
这一阶段为安禄山死后,安庆绪无力统领叛军,使得唐军收复两京,并接近平息叛乱。
第四阶段是从759年4月到762年10月叛军重新崛起并进入长期相持阶段。
这一阶段是官军围攻邺城被安史叛军击败,史思明杀掉安庆绪并取而代之,叛军重新占领洛阳等地重新崛起。
第五阶段是从762年10月到763年1月官军最终平定叛乱阶段
这一阶段是唐朝向回纥借兵平叛,史朝义(史思明之子)众叛亲离,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持续多年的原因
安史之乱中,安史叛军内部矛盾冲突激烈,叛军建立的燕国四任皇帝除了安禄山之外,都是杀死前任才登上帝位。而且叛军都是职业军人出身,在他们占领中原控制两京期间,没有迹象表明他们采取了稳固统治,重建政府秩序的行为,反倒是反抗他们的行动比较普遍,由此可见唐朝在大义名分和民心上占有绝对优势。按理说唐朝应该能迅速彻底的平定叛乱,恢复对全国的控制,但是却因种种的原因,导致叛乱持续多年且平叛并不彻底。
一、唐朝政府多次战略决策失误,导致安史之乱持续多年
安史之乱中,唐朝政府有过多次机会彻底平息叛乱,但都因当朝执政者的原因错失,导致安史之乱持续多年。
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田乾真自关下来,为尚、庄说禄山曰:“自古帝王经营大业,皆有胜败,岂能一举而成!今四方军垒虽多,皆新募乌合之众,未更行陈,岂能敌我蓟北劲锐之兵,何足深忧!尚、庄皆佐命元勋,陛下一旦绝之,使诸将闻之,谁不内惧!若上下离心,臣窃为陛下危之!”禄山喜曰:“阿浩,汝能豁我心事。”即召尚、庄,置酒酣宴,自为之歌以侑酒,待之如初。阿浩,乾真小字也。禄山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资治通鉴》
(李泌的平叛方略)
因为后面还有史思明。安史之乱的史就是指史思明,只有全部平定之后才能结束战乱。
因为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很多节度使也相继加入,所以才会持续八年。
因为他的死并没有让叛军灭亡,还有他儿子和后来的史思明名父子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