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天文学的发展简史

2024-10-27 15:43: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恒星天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F.W.赫歇耳通过对恒星的大量观测和研究开始的。1783年他首次通过分析恒星的自行发现了太阳(在空间的)运动,并定出了运动的速度和向点。J.F.赫歇耳继承和发展了其父开创的事业,在恒星计数、双星观测和编制星团和星云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837年В.Я.斯特鲁维等测定了恒星的三角视差,从此便开始了测定恒星距离的工作。 1887年Л·О·斯特鲁维从对恒星自行的分析中估计了银河系自转的角速度。十九世纪中叶天体物理学开始建立后,恒星光谱分析为恒星天文学提供了重要资料。1907年K.史瓦西提出恒星本动速度椭球分布理论,开创了星系动力学。1912年,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成为测定遥远星团的距离的有力武器。由此,人们才对银河系的整体图像,以及太阳在银河系中的地位,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1905~1913年,赫茨普龙和H.N.罗素创制了赫罗图,对了解恒星的演化和推求其距离提供了有力的手段。1918年,沙普利分析了当时已知的100个球状星团的视分布,并用周光关系估算出它们的距离,得出了银河系是一个庞大的透镜形天体系统和太阳不居于中心的正确结论。1927年,荷兰的奥尔特根据观测到的运动数据证实了银河系自转。此外,银河系次系、星族、星协概念的建立和证实,对变星和星团、星云的研究和探讨恒星系统的结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射电天文学的发展为恒星天文学提供了一种有力工具。1951年,人们开始利用中性氢21厘米谱线研究银河系内中性氢云的分布。1952年证实银河系的旋臂结构。1958年发现银河系中心的复杂结构和银核中的爆发现象。六十年代以来,相继发现几十种星际分子的射电辐射。这些用光学方法所未能得到的观测结果,对研究银河系自转、旋臂结构、银核和银晕都是非常宝贵的。星系动力学从二十年代以来有很大的发展。1942年,林德布拉德提出了形成旋臂的“密度波”概念,以期克服旋涡星系的形成和维持旋臂的理论困难。1964年以来,林家翘等人发展了密度波理论,并且探讨星系激波形成恒星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