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读后感

2025-04-16 03:42:4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孟子梁惠王》感悟

现时文化体制与媒体炒作快餐文化背景下,如果去除压抑与浮躁心理,能否让那些如孔孟般的守住清贫的思想与文化巨人的苗子发育,给他们思想与行动的自由?

思想与文化的巨人,希望有发声的空间,有传道的舞台,有在与统治者合与不合之时去留的自由选择权。

孟子的论辩是一流的,其特色之一就是生动形象的喻证,让抽象枯燥的观点在深入浅出中成了有灵魂的绚丽火花。

在回答梁惠王为何“寡人之民不多”时,他不直接回答梁惠王的提问,却以“五十步笑百步‘ 的例子,形象地指出”其治政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明确”仁政“才是”王道“。那么如何,才是”施仁政“的具体方式呢?

接着孟子以铺排的方式,明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 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另外,”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还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以“仁”治国,实行王道,其根本点就是’民本思想“。还政于民,以礼教化,先让民富,再铺之以礼,从而实现“王道”。

然而,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统治者更多的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他们把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用于相互的倾轧消耗之中,哪里会顾及民众的生死。

对照现实 世界,各国政要,关注自身国家或集团利益, 从不顾及生灵的存在。一些大国可以不顾战争带来的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来压制那些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异已者,而由于某种政治目的,又纵恿某些国家以邻国的恶意挑衅,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而当今的一些“土豪们”,可以以千上万 乃至几十万元的购得宠物,高价买进宠物粮,做宠物衣。而从不关心,地球上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贫困线下挣扎,渴求粮食、药品来延续生命。而有些手握重权的统治者,高高在上,从不把民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不择手段毫无仁慈之心,巧取豪夺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回答2: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十内分混乱。孟子是容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们尊称为“亚圣”。这是一篇文言文的文章,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齐宣王的一些对话,介绍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读了这句,使我知道梁惠王是个贪图利益的人。然后孟子对梁惠王说,如果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争利益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仁义的心,国家就会太平、慢慢地强盛起来。

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我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仁义的心,有了仁慈和道义,心中充满关爱和礼让,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了,大家都团结了。只要团结国家就可以强盛。

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人人都讲仁慈和道义,不争夺利益,处处关心、礼让他人,那么家庭一定会很温馨,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很融洽。

扩展资料: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回答3: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建立霸业的心里,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环环相扣,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