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战略型政治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刘备想成就王霸之业最欠缺的人才,之前刘备也二度拥有过徐州没有这样的人才还是落荒而逃,诸葛亮没有辅佐刘备之前刘备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随着诸葛亮的出山,以及曹操集团一系列的错误导致赤壁败北并且郭嘉病逝,此时刘备得诸葛亮之才拥有相当的时间和空间以发展自己的势力,蜀汉政权形成雏形是荆州集团,在此其间诸葛亮居功至伟,诸葛亮依法治政治军可比曹操,如果没有诸葛亮为刘备规划其战略那么荆州和徐州一样会丢失,怎么会有其后的蜀地和汉中,蜀汉政权如何建立;蜀汉的建立有很多的因素:北方曹操需要时间来修复赤壁大战失败的政治影响而且周边不稳无力侵掠荆州,刘备出色的政治能力和知人善认,东吴的地理缺陷和孙氏集团亲蜀势力执政,更不可缺少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和政治能力,少了这几个因素蜀汉的建立都渺茫,更不能没有诸葛亮
蜀国的建立与诸葛亮的存在不挂钩啊!!!
正史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
首先说才能区别。
正史中的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
演义(《三国演义》下同)中的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心理学家,道士。
区别就比较显著了,首先从军事才能上看,正史上诸葛亮的拿手作战方法就是退兵伏击,并且创立了“八阵图”的阵法。而在演义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十分突出,作战手段十分多样化,有很多战例都具有军事学意义。这是小说的作者通过杜撰和结合前人的例子强加上去的,目的是为了刻画诸葛亮的形象。
其次,在心理学方面,诸葛亮的确是有辩才,但并不想演义中描写的那么神鬼莫测,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激孙权,气曹真,骂王郎,空城计等几件子虚乌有的事上都有表现,但正史上这些都是没有记载的。
第三,演义中的诸葛亮善驱六丁六甲,能祈星求命,操纵自然气候。显然是不合实际的。这是作者所处的年代所决定的。
但是在政治方针和治理国家方面,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演义中的诸葛亮没有很根本的区别,都可以用司马懿的“天下奇才”概括。
从在刘备集团的作用看区别。
正史中诸葛亮真正掌握刘备集团的命脉是在刘备死了以后,也就是刘禅当政以后才真正有诸葛亮掌握蜀国的军政大权。在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手中是没有兵权的,并且刘备也不是非常信任诸葛亮的见解。诸葛亮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参谋和后勤部长。作用当然是很重要,但没有像演义中的那样,刘备从得到诸葛亮以后就完全放权,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管的地步。
历史定位上的区别。
正史中的诸葛亮的定位类似于曹操,是一国之栋梁。区别仅仅在于一忠一奸上。但在演义中俨然成了决定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类似于“神”。这也是作品刻画的需要,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由于演义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今人也习惯性的把诸葛亮神格化,这和关羽这个人物的定位很相似。
从事件上。
六出祁山是史实,七擒孟获是有的,但没有演义中的那么荡气回肠。史书上只用了“七擒之,南人不复反已”概括这次战争。三顾茅庐是有的,但是事情不是想演义中所写的诸葛亮不愿出山,三顾也不一定是三次(古人以三代表多的意思),也可能是5次6次甚至很多次。火烧新野和火烧博望的时候他还没出山。出使东吴是有的,但舌战群儒是没有的,其他赤壁之战的事比如借东风,草船借箭都是没有的。三气周瑜无从说起,周瑜是自然死亡。关于一切操纵自然力量的事都是没有的。但造木牛流马是有的,只不过没有那么神奇,两者都是手推车的一种。需要人力才能行动,更加方便。关于心理战的事也基本都不存在。但七擒孟获是有的,不过这个计策是马谡提出来的。空城计是有的,不过是移花接木这件事是曹操做的。
综合上面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历史上和演义中的区别。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历史上刘备是非常杰出的人物,但在演义中被明显的削弱了,可能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而做出来的改动。夺荆洲算是赖着东吴的东西不还,夺两川是庞统和法正的功劳,等诸葛亮去的时候已经是大兵压境了。汉中是夺西川以后顺带着打下来的,后来的战斗是曹操进攻刘备,而不是刘备打曹操的汉中。而演义中把这3个地方都做了不小的调整,基本都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形象。
只要达成条件,以刘备的能力一样能建立属于他的政权,虽然说诸葛亮也算是条件之一。原则上正是诸葛亮的加入,使得刘备获得了一定的荆州士族支持。当然,假如刘备把刘琦或者司马徽的人脉利用的好,结果也是一样的。
关于战略的达成,荆州地方有战略能力的人物可不止诸葛亮一个,例如庞统,马良,蒋琬,张存,廖立等人,都有一定的战略能力。刘备如果向他们征求意见,未必不会出台另一版本堪比隆中对的建国方略。
不可以的
刘备就算没有诸葛亮也会有其他高人辅佐,比如小说中的徐庶庞统法正。加之刘备本身的雄才伟略和关张赵等人的帮助,照样成就一番事业,当然历史没有假设。
刘备三顾茅庐完全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因为作者作为为文人,对现实怀才不遇的无奈,希望能有明主发现重用且尊重。借以设计小说的情节来抒发情怀寄托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