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的目的就是要得出能清晰地反映地下界面形态的地震资料,当地面或地下条件复杂时,为得到满足地质任务要求的高质量的地震记录,人们研究出一种多次覆盖技术。
那么,什么叫多次覆盖技术呢?如果对地下每个点只观测一次,则称为单次覆盖;若在不同接收点上,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上的反射波,即对地下界面上的每个点进行多次观测,便得到多张地震记录,将这些记录叠加在一起称为多次覆盖。在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初期,每个反射点只观测一次,产生单次覆盖记录。磁带地震仪的问世为推广多次覆盖技术创造了条件,地震勘探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多次覆盖技术为什么能提高地震记录质量呢?当地下存在反射界面时,地震记录上就会出现我们需要的同相轴。这些同相轴有时会受到干扰波的影响发生畸变甚至被破坏。为突出有效反射,必须将干扰波去掉。多次覆盖是将多张记录叠加在一起,其结果使反射波得到加强,干扰波被削弱甚至消除。所以应用多次覆盖技术就可以加强反映地下地层的有效反射。与单次覆盖相比,多次覆盖技术能明显提高地震资料质量,提高勘探效果。此法一经提出就成为全世界广为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地震勘探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单次覆盖剖面(a)与多次覆盖剖面(b)的比较现在,大多数地震记录的覆盖次数不小于12次(即对界面上每个反射点观测12次的结果相加),常用的为24次或48次,有的地区可超过500次,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采用合适的覆盖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