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上层中的满族亲贵、汉族大臣、立宪派三种势力为何会裂痕日益扩大?

2025-04-13 07:32:0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立宪运动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思想变化和革命风潮,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投资于工商业的资产阶级虽不愿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决裂,却又希望在清朝统治下能改善自己的地位和发展条件。他们看到英国、日本、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也想通过这条途径挤进政府,分享权力。立宪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流亡海外的梁启超以及国内的张謇、杨度、熊希龄、汤化龙、汤寿潜等人。清朝权贵当然对立宪并无兴趣,但由于革命风潮的兴起,清廷也企图以立宪为诱饵,拉拢立宪派,瓦解革命派。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翌年,颁布预备立宪的谕旨,在“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口号下,拉开了立宪运动的帷幕,提出改革官制,清理财政,整饬武备,详订法律,广兴教育等,将行之数年未获成效的“新政”,权作预备立宪的内容。立宪派则兴高采烈,纷纷成立团体。康有为将保皇会改名为国民宪政会,梁启超在日本组织政闻社,江浙立宪派组织预备立宪公会,湖南组织宪政讲习会,湖北成立宪政筹备会,广东组织粤商自治会。各地立宪派积极活动,向清政府上书请愿,施加压力,要求召开国会。但清政府在宣布各省设立咨议局、北京设立资政院,作为国会的基础的同时,把召开国会的期限推迟到九年以后,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议会的约束,臣民的权利极为微小。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死去,满族亲贵集团企图集中权力,排斥拥有实力的汉族大臣,将袁世凯以足疾为名开缺回籍。又训练禁卫军,成立军咨府,企图以皇室亲贵统揽全国兵权,各省督抚对此加以反对。统治阶级内部在立宪的招牌下各怀私念,争权夺利。清朝上层中的满族亲贵、汉族大臣、立宪派三种势力的裂痕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