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的女主角甄嬛,原本性情纯良,处事淡泊。(网络图片)【颜丹】 《甄嬛传》在中国大陆风靡了大半年,近日又传出了要入主美国市场的消息,一时间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众人的评价参差不齐。该剧导演,有着政协委员身份的郑晓龙对此有着这样的回应,他说,《甄嬛传》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传达的核心价值观是正确的。那么,这部收视率颇高的影视剧究竟传递了怎样的价值观呢?我们不妨从剧中的故事情节以及导演所希望展示的内涵中找寻答案。 《甄嬛传》以清朝皇家生活作为蓝本,描写了清朝第五位帝王雍正皇帝如何处理朝政以及与后宫妃嫔如何生活的故事。在长达76集的剧情发展中,描述皇帝政权斗争以及与后宫妃嫔的感情纠葛的情节占了70%。该剧以其中一个妃嫔“甄嬛”作为核心人物,展开了一系列妃嫔之间为了荣宠和地位,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玩弄权术,谋害性命的情节叙述。从头到尾,“斗争”二字成为了贯穿宫廷生活的主线。导演将想像力和艺术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因流连皇位而戕害异己,因流连女色而罔顾朝政的昏君,以及众多依附于这位昏君,且为获宠不折手段的悲情女人。然而,就是这样的故事竟成为了各家电视台上座率最高的影视节目。 剧中的女主角甄嬛,原本性情纯良,处事淡泊。注重德行,与人为善她从一开始就备受皇帝喜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本质善良的女人在所处的宫廷内斗中也不能独善其身,最终难逃厄运,陷入各种因权位荣宠引发的斗争之中而无法自拔。“不斗就不能活吗?”这句话正是甄嬛对宫廷生活充满斗争和戕害的厌倦与无奈。尽管她本能的不想斗,但是为了存活,为了保护自己,她必须步步为营,继续无休止的争斗下去。目睹着这样一位“甄嬛”,观众在喜爱饰演角色的女演员时,也会不自觉的陷入一种逻辑中:对于女人来说,德行和性情并不重要,只要会耍心眼,懂得计谋,勤于钻营,擅于争斗,就能实现既得利益,满足对物质的追求,拥有表面的成功。 然而翻看史书,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并非整日活在权力倾轧之中,崇尚佛法的他一直勤勉于朝政和天下社稷。其后宫的妃嫔也大多是出身高贵、德行出众、温恭贤良的才女佳人,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描写的那般嫉妒偏执,甚至狠辣阴险,将“斗争”当作自己生活的全部。电视剧的杜撰只不过是根据某种需要来表现导演的意图和想法,并非在还原历史真实。而在当下只看收视率的影视市场中,导演的真实想法不过是为了迎合大众,贴近现实罢了。某种程度上,导演的迎合正好满足了有求于“斗争哲学”之人的饥渴心理。 回首过往就能找到答案。“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也许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对于表现毛泽东时期的价值观来说,这是最好的真实写照。10年浩劫所上演的一场场惊心动魄的“争斗”大戏仍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残缺的记忆。尽管岁月的流逝使人们所遭受的心灵创伤逐渐被抚平和淡化,然而,文革邪恶的精神毒液早已渗入中华大地的骨髓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着本质上的变化,争斗之心不断的蔓延、滋长。哪怕在一个小小的群体环境中,“谦和有礼”都会被讥讽成“傻子”,“远离争斗”也会被理解为“软弱无能”。于是,这种“斗争哲学”便成为了中国人潜移默化的生存价值观。 对于建立于基督教精神和内涵之上,向往自由与平等的美国人来说,这样的逻辑必然与他们的普世价值相违背,极有可能产生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对于电视剧中所杜撰的“宫廷内斗”,美国人恐怕会瞠目结舌,难以理解,甚至会为皇家每天上演着这样的“恐怖片”而唏嘘不已。难怪网络上曾有人回应说:“《甄嬛传》要出国了,美国人看得懂吗?”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想让人心悦臣服,就必须展现出中国人高尚的精神和情操。如果只是通过华丽的服饰,气势宏大的宫殿外景,复古的剧本台词来彰显清朝皇家的全貌和风范,恐怕其结果要么流于表象,浮夸浅薄,要么让世界对这种杜撰的历史产生误解和疑惑。 据说导演郑晓龙与一家美国公司草拟合约时,对方表示要将《甄嬛传》剪辑成6个电视电影后才能公映。不知道76集剧情尚未诠释明白的《甄嬛传》是否能转变为“浓缩的精华版”,让美国的华裔亦或美国本土人士有幸打开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大门。只恐这样的剪辑片别像当初在纽约时报广场上亮相的《中国国家宣传片》,虽然“亮”极一时,却很快冷场,只不过“昙花一现”罢了。
纵览2011年的电视荧屏,古装戏可谓红火异常。首当其冲的便是后宫题材,《宫》、《倾世皇妃》、《唐宫美人天下》、《万凰之王》……一时间,各朝代的“后宫”大集结。据悉,仅“楚汉之争”的题材就有五部都在拍摄。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已逝,历史人物早在岁月流转中化为昨日云烟,今日荧屏上的古装戏都是今人的解读。因而很多制片方认为拍摄古装戏就稳操胜券,它远离现实,可以胡编乱造、任意臆想;如有差池,还有“戏说”、“秘史”来做“挡箭牌”;而今又时兴“穿越”,古装戏的“天马行空”更是如鱼得水。荧屏上一片对帝王将相的歌功颂德,英雄红颜的倾世之恋,偶像梦幻的美好爱情,有些剧集为了聚人气、拉收视,不惜玩弄悬疑、惊悚元素,甚至香艳场面,极尽低俗之能事,让观众对该类题材产生了审美疲劳,对有些作品甚至开始“拍板砖”、“吐口水”,引发了网络上的一片讨伐之声。
最近在北京、浙江、广州等地热播的《甄嬛传》,却在一片乱象的古装戏市场中,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追捧。《甄嬛传》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上乘之作,原因诸多。除了郑晓龙导演这块金字招牌外,更重要的是该剧经过“接地气”的处理,把朝代坐实了不说,更将大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都做了符合历史的编排,不仅如此,该剧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具有文化品位追求的渗透,将清朝雍正年间,或者可以说整个封建制度下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演绎得淋漓尽致,揭露了在腐朽制度的残害下,人性、人情的极度扭曲,一改宫廷戏美化宫廷,把皇帝、妃子写成偶像的做法,让人真正体会到了宫廷的阴暗,颇具“正剧”范儿,体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正如郑晓龙所说:“如果把皇宫拍得阳光灿烂,让皇帝风流潇洒,后宫佳丽美艳安逸,如果把封妃当嫔作为一件光荣而幸福的事,将宫廷戏全部偶像化,那实际上是违背历史、违背人伦,也违背了人性最基本的准则。”
题材不是创作成败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和思想艺术水平。观众对荧屏上一些“古装宫廷剧”的批评,根本的目的不是要取消古装戏,而是要反对古装戏创作中的低俗化倾向。《甄嬛传》的成功再次证明,古装题材仍然能够传达出强烈的批判意识、仍然能够尽情讴歌“真、善、美”,在传达主流价值观上,它与任何题材类型没有区别。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装戏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现代人的理解和眼光演绎给当今社会人看,本身无可厚非,任何题材的作品都有好有坏,关键在于要宣扬什么。《甄嬛传》的热播启示我们,尊重历史也是古装题材电视剧必须遵循的,而正确价值观导向仍然是包括所有题材在内的影视剧的生命和灵魂。
(选自2011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8. 对《甄嬛传》“成为上乘之作”的根本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追求真实,拒绝臆造,不仅朝代坐实,剧中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也都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B. 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了在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残害下极度扭曲的人性和人情。
C. 具有历史“正剧”的特质,表现了封建制度下宫廷的黑暗,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意识。
D. 文化内涵丰富,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以雍正年间为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下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
9. 下列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远离现实,可胡编乱造,成为众多制片方热衷古装戏、2011年电视荧屏古装戏火爆之因。
B.“戏说、秘史”成了古装戏差池的“挡箭牌”,而“穿越”更使古装戏的任意臆造如鱼得水。
C.古装戏玩悬疑,玩惊悚,玩香艳,极尽低俗之能事,让观众审美疲劳,必然引发众多讨伐之声。
D.“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装题材的电视剧自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
10. 根据文意,你认为一部成功的古装戏,必须具备哪些要素?(3分)
参考答案:
8.B A.不是根因,且说法不确,原文是“大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 C为剧作特点,而非原因,且“具有历史‘正剧’特质”不合原文,《甄嬛传》乃古装戏,非历史剧; D是成功之因,但属表象,并非本质。
9. C 以偏概全,并非所有的“古装戏”都如此。
10. ① 要尊重历史(不违背大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的真实);② 要有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传达强烈的批判意识);③ 要表现深刻的人性、人情(尽情讴歌“真、善、美”)。
厚积薄发,隐忍而后毫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