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区是大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农、林、牧、副、渔、五业俱全的农业地区。1990年,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即耕作业)占主导地位,占63.3%,林业占2.8%(不包括森林工业),牧业占24.5%,副业占5.0%,渔业占4.4%。
在耕作业中,粮食生产约占总播种面积的65%左右,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商品率较高,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经济作物的比重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5%左右,其中大豆占15%左右,是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作物。其他经济作物有棉花、甜菜、花生、烤烟、亚麻等。经济作物比重大,粮食商品率高,是本区农业的重要特点。
东北区原来是以旱作杂粮为主的地区,但是由于社会生产条件的变化,作物比例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已经被玉米、大豆所代替了。虽然大豆仍为第二大作物,但其所占作物面积比重已由20%下降到15%左右。粮食作物中属于减少趋势的是高粱和谷子,两者已由40%降到20%左右,呈现增加趋势的是玉米、水稻和小麦,合计已由35%上升到65%左右。
水稻和小麦是东北区的两大细粮作物。水稻面积1949年前只占总播种面积的2%左右,分布上也仅限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1949年后,由于水利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水稻又是高产稳产作物,播种面积逐步增长,已占到粮食作物面积的8%左右,产量更占到15%以上。水稻种植较多的地区是水利灌溉条件较好和朝鲜族人民聚居较多的地区,大体是以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盘锦、浑河、梨树、前郭旗、拉林河)为主。但水稻分布也有向北向西推移的趋势。实践证明,只要水利条件可能,东北全区几乎都可以种植水稻,目前水稻种植已到黑河市,这是我国水稻种植的最北界。
东北区是全国最重要的春小麦区,小麦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22.6%,为水稻面积的1.7倍,但其产量只相当于水稻的4/5左右。春小麦主要分布在生长季较短的北都地区,黑龙江省小麦面积与产量均占全区的90%左右,其中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和黑河地区最为集中。
水稻和小麦的总产量虽不如杂粮多,但都是商品率较高的作物,都有极大的发展前途。水稻是重点发展的稳产高产作物,小麦是机械化开荒地区的重点作物。
玉米、谷于、高粱是东北区三大杂粮作物,面积和产量合占粮食作物的70%上下。玉米是发展最快的作物,在本世纪初,玉米还是种植极少的啃青作物,在旧中国只占粮食作物的10%左右,1949年后,在50~60年代一直占20%上下,进入70年代后迅速增加到40%以上,分布非常普遍,不管东部与西部,山区或平原,湿润区、半湿润区或半干旱区,都占很大比重,尤以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谷子面积占杂粮面积的第二位,但产量低于高粱而居第三位。谷子是日常主食之一,谷草是牲畜的主要饲料,在粮食作物的面积中,一直保持在1/7左右,分布也比较普遍,而以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比重较大。高粱是本区传统的粮食作物,东北人民的主食之一,以辽河平原为主产区。
大豆生产在东北区农业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历史上东北区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地,大豆的商品率一般都在75~80%左右,出口率达50%以上,在国际久负盛名。但自1949年以后,由于区内食用油和工业用油的成倍增加,粮豆比价的限制,大豆的面积有所压缩,虽然产量和商品率没有降低,但出口率大为减少,目前基本上是区内消费为主,国际地位已大有下降。大豆的分布以平原地区最多,而北部又多于南部。沈阳以北经四平、长春、哈尔滨到北安的铁路沿线地区,是大豆的最集中产区。一般年份,黑龙江省占全区产量的65%,吉辽两省各占15%上下,内蒙古东部占5%左右。东北区种植大豆历史悠久,气候和土质条件适宜大豆栽培,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左右,总产量占全国1/3强,耕地多可保证大豆的种植面积,大豆又是与杂粮结合的理想轮种作物,民用、出口以及工业都有迫切的需要,本区又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这些都是有利于发展大豆专业化生产的条件,只要制定与落实促进大豆生产的各项经济政策,推广新的科学技术经验,恢复大豆生产的地位是可能的。
东北区是全国传统的和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除辽宁和内蒙古东部是缺粮区外,黑吉两省则属于经常调出粮食的省份。黑吉两省土地资源丰富,粮食单产水平虽较低,但人均粮食产量最高,故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对全国有重大意义。东北区商品粮产区分布的地域辽阔,面积较大,各地的热量、水份、土壤条件差异性相当大,各种粮食作物的适宜区也不相同,大致是:高粱偏于南部,小麦偏于北部,水稻偏于东部,谷子偏于西部,大豆偏于中部、东部和北部,玉米则最为普遍。从各地区的粮食作物组合结构来看,也是有明显区别的,大体可分为6个作物组合类型:1.小麦大豆类型;2.小麦、大豆、玉米、谷子类型;3.玉米、谷子类型;4.玉米、大豆、谷子类型;5.水稻、大豆、玉米类型;6.水稻、玉米、高粱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