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和《春》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挚更是有口皆碑。他的《背影》、《悼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尤其是在《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朱鸿钧的感情之深让读者感到了一丝丝的怀念和感动。他在《论逼真和如画》、《论标语口号》、《钟明<呕心苦唇录>序》等文章里,强调“真”“就是自然”,强调“修辞立其诚”,强调“宣传与写作都不能缺少……至诚的态度”。正是这种“至诚的态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倾注在字里行间。而这种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背影》(散文集)1928年出版 开明 《踪迹》(诗与散文集)1929年出版 亚东图书馆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年出版 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年出版,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年出版,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年出版,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年出版,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年出版,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年出版,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年出版,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年出版,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年出版,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出版,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出版,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出版,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年出版,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年出版,江苏教育(未出齐) 朱自清散文集: 1 《匆匆》 2 《歌声》 3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4 《温州的踪迹》 5 《背影》 6 《航船的文明》 7 《荷塘月色》 8 《我爱的女人》 9 《<梅花>后记》 10《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11《怀魏握青君》 12《阿河》 13《儿女》 14《哀韦杰三君》 15《旅行杂记》 16《飘零》 17《说梦》 18《白采》 19《一封信》 20《序》 21《春》 22《绿》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雪朝》(诗集)1922年,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年,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年,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年,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年,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年,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年,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年,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年,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年,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年,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年,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年,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年,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年,江苏教育(未出齐) -- 朱自清散文集: 《匆匆》 《歌声》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 《背影》 《航船的文明》 《荷塘月色》 《女人》 《<梅花>后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怀魏握青君》 《阿河》 《儿女》《哀韦杰三君》 《旅行杂记》 《飘零》 《说梦》 《白采》 《海行杂记》 《一封信》 《序》《春》《绿》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1948年,朱自清因不肯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年仅50岁。 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我们学过的有 荷塘月色 和 背影
匆匆,荷塘月色,绿,春,蒙自杂记,背影,冬天,买书,北平沦陷的的那一天 如果合适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