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 宋�6�1沈括
原文: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沈括《梦溪笔谈》)
解析:
本文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篇介绍科技知识的笔记体小品文。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明地介绍鄜、延境内石油存在的基本形态,当地居民采集、利用石油的一般情况;第二部分,说明自己利用石烟制墨的盛况;第三部分,对时人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石油资源的状况表示惋惜。文中关于“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和石油制品“必大行于世”的科学预见,今天读来令人叹服。
写作手法方面:①本文行文散淡,而又极有条理。文中不论谈古论今,还是预测未来,不论叙事,还是描写,都是娓娓而谈,平实简洁,如话家常。②语言朴素凝练,不事雕琢。③文末以诗作结,情趣盎然。
译文:
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时断时续地流出来。当地居民用野鸡尾毛将其沾取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清漆,燃起来像烧麻炬,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幕都变成了黑色。我猜测这种烟可以利用,于是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这种墨以后一定会广泛流行在世上,只是从我开始做它罢了。
推想那石油极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今天山东一带大片的松林已经没有了,逐渐地到太行山,河南、陕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以及江南地区,生长松树的山大半都已经秃了。制墨的人大概不了解石油烟的好处。
石油煤烟也大,常常熏染黑人的衣裳。我戏作《延州》诗说:“陕西宜川县的七郎山与八郎山上瑞雪飘飘,立即撑起毡帐学那边塞人过游牧的生活。衣裳全变黑了,可是冬天还没有过去,石油烟比洛阳车马扬起的烟尘还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
注释:
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
②高奴县:故址在今陕西延安。脂水:油质的水,石油的一种名称。水际:水边。
③惘惘:涌流缓慢、时断时续的样子。
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野鸡;挹,沾,沾取。当地居民用野鸡尾沾取它。
⑤缶:陶瓷罐子。
⑥淳:同“纯”。清漆。
⑦麻:此处指麻炬。古代用麻炬照明。
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
⑨识文:标记文字。
⑩竭:尽、完。
11.石炭:煤。
12.墨:名词用作动词,熏染黑。
13:旋:立即。
14:卓:竖立,支撑。
15.素衣:白衣,或未染色的衣服。
作者: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杭州市)人,我国宋代著名的改革家和科学家,他博学多闻,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学科几乎都有精深的研究。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他二十四岁开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阳县(在今江苏省)主簿。修筑渠堰,开发农田,颇有政绩。治平三年(1066年),入京编校昭文馆书籍。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宋神宗赵顼用王安石为相,锐意改革,沈括被任命为负责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司天监长官。他用自己制定的《奉元历》代替旧历,提出《十二气历》代替农历。沈括在物理学方面的建树也很多。他通过实验找到了使用指南针的办法,使针总是精确地指向南方。这是世界上关于如何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此后,他在历史上第一个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这比欧洲人要早400年。沈括在地质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到浙江东部地区考察,提出雁荡山群峰是经过千万年流水的冲刷而成。沈括晚年退居润州(今镇江)的梦溪园,潜心著述,总结前人的知识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用笔记的形式为后人留下了一部26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编号2027)命名为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