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琵琶行》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2024-12-05 00:03:3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扩展资料

1、《琵琶行》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

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2、《李凭箜篌引》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813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3、《听颖师弹琴》创作背景

此篇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相传唐朝有一个名叫颖的和尚,从印度来到中国,人们尊称他为颖师。颖师演奏古琴十分出名,他的古琴长八尺一寸,用质地优良的古桐木制成,音色非常优美。颖师弹琴的技艺精湛,演奏时有特别的韵味,而且曲目很丰富,远近知名。

据说有一个生病的人,躲在床上,听到颖师弹琴的声音,顿然觉得已经病好了,坐了起来,不用再服药了。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也慕名前来欣赏颖师弹琴,并把他听颖师弹琴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即这首《听颖师弹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听颖师弹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凭箜篌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琵琶行

回答2:

1、描写声音的方法不同:

(1)白居易的《琵琶行》他不仅用了比喻来描写旋律的变化,还利用了弹奏着的动作来突出音调节奏的高低快慢,例如“轻拢慢捻抹复挑”。

(2)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善用比喻,把不同阶段的琴音都用另一种东西来形容,如写低音的时候缠绵婉转,他把那个声音比作亲密两个人间的低头耳语,又如声音高亢时,他用战士对敌的慷慨激昂,豪迈壮阔的场面来形容。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则是选择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没有直接描写音乐声怎么样,而是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突出声音节奏的变化。

2、文学体裁不同: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歌行体,歌行体既可放情长言,杂而无方,又可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表达起来也更为的自由、丰富。

(2)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为七言诗,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受其限制,所能写的并不多,所以描写得较为单调。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为古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所以李贺表达起来更为自由。

3、创作背景不同:

(1)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2)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相传唐朝有一个名叫颖的和尚,从印度来到中国,人们尊称他为颖师。颖师演奏古琴十分出名,韩愈也慕名前来欣赏颖师弹琴,并把他听颖师弹琴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即这首《听颖师弹琴》。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813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4、音调变化不同:

(1)白居易的《琵琶行》是由低音到高音再到低音最后以高音结束,节奏变化的幅度大。

(2)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是由音调低变为音调高继而变低,然后变高再变低的变化过程。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音乐变化单调,主要是由低转高,但是因为的感情变化却写得很巧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琵琶行(白居易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听颖师弹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凭箜篌引

回答3: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回答4:

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