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请大家帮帮忙额....
2024-11-20 14:20:5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理解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看法

很多人将中国近代的落后归结在儒家思想上,我看不全是,早在两汉,宋元时期,儒家思想就是我国的主导思想,而那个时候我国的很多科技发明都是世界领先的,如四大发明等,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除了它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外,它的魅力不容忽视,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去追捧它,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方逐渐超过我国,根本上说是社会制度的腐败。至今,西方的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儒家思想,可见,它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摒弃儒家思想中不符合现状的,而去学习好的地方,不能一味的丢弃。
在此,不褒不贬

回答2: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简称儒学,是以“仁”“礼”为核心,以德学为主体,以济世为宗旨的思想体系;主要奠基者孔丘、孟轲、荀卿。(按:德学,即修身思想,详见下文。)

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在先秦便是显学;“独尊儒术”后,即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愚以为,要想真正理解儒家思想,必须将其拆分为修身思想与儒礼思想。

修身思想

修身思想,简称德学,即正当的论述该如何为人处世的思想体系。

《论语》汇聚了大量的、不可替代的、基础的关于为人处世的思想,譬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这些思想,奠定了《论语》的地位,也使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然而,德学虽是儒学的主体,却并非儒家的专利。可以说,掌握德学的人,即为君子;而君子,未必恪守儒礼思想。

儒礼思想

去除德学部分后的儒家思想,即为儒礼思想。

对于儒礼思想,难以给出明确的定义;愚以为,其鲜明的特征,便是过于注重“仁”与“礼”。

可以说,儒礼思想为儒家思想所独有,是儒学与其它以道德为主的思想体系(如道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相区分的特征,亦是儒学遭受非议的根源。

儒礼思想对“仁”与“礼”的推重,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修身思想是求学者提升道德的“引路人”,主要出自儒家经典:所以,儒学在古代成为主流思想,实属必然。

回答3:

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