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中的人物背景

急需!! 快帮蛾解答..拜托!
2025-04-05 01:19:5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背景之一鲁迅先生的《药》写于1919年4 月25日,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背景之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但由于资3阶级领导革命的软弱性,未能完成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仍然统治着中国,中国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背景之三《药》脱稿于五四运动,前及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发表于同年五月《新青年》六卷五号,从作品所处理的题材来看,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是在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前后期间,也就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先驱者之一秋瑾烈士一九0七年就义那个时候,秋瑾烈士就义后四年即一九一一年,爆发了辛亥革命。背景之四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在鲁迅的作品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药》也是描写辛亥革命的时代作品。总之《药》中所写的社会环境是辛亥革命前后一直到五四运动初期时的真实情形,而并非只是1907年那一年或那几年的情形,这就是《药》所写的人物和事情的时代背景。

回答2:

背景介绍: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锡麟的心肝炒食。接着秋瑾被人告发,在绍兴城内古轩亭口就义。鲁迅以此为背景写了《药》,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专制制度下的民众愚昧而麻木。如对“老栓买药”、“刑场看客”、“茶客谈药”,尤其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对夏瑜狱中英勇表现的“气愤”,夏四奶奶的“羞愧”,以及两位母亲对儿子死因毫不理解、毫不醒悟的描写,都深刻反映了民众的愚昧麻木不觉悟,从而层层深入地揭示主题。

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华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写的人物,革命者夏瑜没有正面出场。小说深刻地剖析了他们“不幸”与“不争”的一面。

华老栓:是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形象,他生活十分艰辛,(“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但作者着力描写的并不是他的经济状况,而是他的精神愚昧。老栓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感到“幸福”。在他的内心儿子的性命是重要的,至于所谓的“革命”,他不关心更不理解,更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

康大叔:作为统治阶级杀人的工具,凶暴、残忍、贪婪。小说中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都有描写,尤其是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等动词更是生动表现了他的蛮横。但要着重指出的是,康大叔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却并不是罪魁祸首。

夏瑜:家境贫寒,但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作者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而他的牺牲虽然并非毫无影响,但也有英雄振臂一呼却并无人响应的孤寂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