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愈坚定,你就愈有耐心克服阻碍。在通向目标的征途上遇到他人的羞辱与攻击是最正常不过的了,有人希望你平庸,巴不得你一蹶而不振,这样他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爱你的人不一定是帮助你的人,而恨你的人却始终是帮助你的人,因为你不甘于输给他,被他瞧不起。
玛丽是美国圣保罗市的缝纫机推销员,每月平均维持销售15台的记录。有一次,她在鱼市上向一位中年人推销,却遭到了呵斥,并警告她马上离开,否则不客气。玛丽很难过,但她忍住了泪水流出来,她咬咬牙,要继续与对自己这么凶狠的男人谈她的产品。那位男人竟把整桶的水倒在她身上,她当众成了落汤鸡。
面对这种羞辱,她这回禁不住泪流满面。她对自己说:“我家里收入又不是让我无法生活,我何必要到处受人污辱呢?我再也不干推销员这一行了!”
做出决定后,玛丽回到家,躺在沙发上,把今天遇到的遭遇想了一遍又一遍,她竟冷静下来。她觉得自己不能在这种耻辱与困难面前退下来。她想,我在公司里一直是推销冠军,也许,这个工作就是我的天职,很可能是上帝有意安排让我吃苦,考验我的容忍力。如果我就此停止推销工作,这一生必定一直到生命终止那一刻,都会受到这次失败与耻辱的缠绕,而无法安宁。
玛丽经历失败之后,性格有所改变。她能够用更多的平常心去看待人和事,她不再容易冲动、生气了,而对待人更客气礼貌了。她的推销业绩越来越好,继续保持着推销冠军的位置。当别人向她讨教推销秘诀时,她笑了笑说:“有什么秘诀呢?我只是会吃闭门羹而已。”
奥古斯汀说:“在你的心中的庭院,培植一棵容忍的树,虽然它的根很苦,可是果实一定是甜的。”
白朗宁也曾说过:“有勇气改变你能够改变的,愿意接受你无法改变的,并且明智地判断你是否有能力改变。”
忍耐也是一种特别的信念,对理想或目标全身心地投入,而且不屈不挠,坚持到底。
王安公司曾经非常辉煌,可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他陷入了低谷。1982年,62岁的王安主动将王安公司的日常工作交给经理小组去负责办理,自己退居二线。但是到了1984年年末,在世界性电脑业不景气、王安公司内部经营管理问题严重的内外因素作用之下,王安公司面临困境。1985年公司支出增加22%,销售额却仅增长8.6%;出现了公司三十多年历史上的第二个亏损季度;10年来王安公司第一次裁员。
在这紧要关头,王安毅然地重新回到公司总裁的位置上。他坚定地表示:“只要由我控制,我永远也不会放弃这家公司。”
20世纪80年代的王安公司,是一家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为了清楚地了解各分公司的情况,亲自解决问题,王安改变了自己不喜欢旅行的习惯,飞行于世界各地,整顿自己的分公司。
经王安的倾力整顿,王安公司的传统精神恢复了,每个人都对公司的复兴充满希望。
终于王安公司复兴的机会来了:美国将在全世界的美军空军基地上安装信息管理电脑系统。在政府的公开招标中,有许多大型电脑公司参加了竞争,其中就有IBM公司。王安公司当然不愿放过这次良机,它再一次与IBM公司交锋。
1986年1月,王安公司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一举中标,签下了为美国空军基地安装信息管理电脑系统的合同。这项总额4.8亿美元的合同,比王安公司此前得到的最大合同还要大7倍。
80年代,王安迎来了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他的个人价值,他的事业业绩,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和赞扬。权威性的《财福》杂志将王安公司列入世界100家大公司之列;舆论界称王安博士为电脑专家、企业家、慈善者;在自由女神像重新揭幕的典礼上,美国政府授予他无比荣耀的自由奖章……
这莫不是老道的处世经验用在了做事业上。在委屈中保全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洼反能盈满,凋敝反而新生,少取反而得多,贪多反而失多。其实在危难中能保全自己的人,全凭懂得这个道理,退让不是失去,进取也非就是得到。对待得失,恰到好处的态度和方法是:“得到后不得意,失去时不失意。”
在美国,有一位农家子弟,完全靠个人的力量搞起食品加工业,后来竟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家,这个人就是美国的亨利·霍金士。
霍金士一生保持了农民那种纯朴的性格,他在企业界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靠了这种诚实的性格。当然,在商业上仅靠厚道是不够的,同时还必须兼备另一种才能,这就是经营的能力和创业精神。霍金士正是一位能把农民的诚实和商人的精明融为一体的企业家。
霍金士在经营食品加工业初期,美国的“纯正食品法”还没有制定,有不少食品业人员在食品中乱加一些东西,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霍金士一开始就反对这样做。他严格要求本公司的职工,要抱着“这些食品是我们自己吃”的心理去工作,要特别注意卫生。
但在价格问题上,他“从不迁就消费者”。他认为,自己既然提供优质产品,理应得到相当的价格;消费者既然吃到纯正的食品,就必须付出相当的费用。
霍金士坚持自己的原则几乎到了固执的地步,这在同行中受到了不少非议。由于他坚持质地纯正,所以他坚持做到:凡是要在食品加入任何东西,必须经过专家试验,证明这样做对于人体无害,方可投产。给食品添加防腐剂也无例外。
经过试验,证明防腐剂对人体有害,霍金士看了实验报告,甚为震惊。因为同行几乎在所有的食品中都添加了这种防腐剂,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他决定将这份实验报告公布于众。但专家建议他再冷静地考虑一下,因为这可能会在食品业引起轩然大波,结果很可能遭到同行的反对和排斥,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在食品中添加防腐剂有利于食品存放和保鲜,如果反对添加防腐剂,势必会给食品工业带来困难,从而也给自己的企业带来困难。
霍金士向社会公布了防腐剂有害的实验报告。果然不出专家所料,他的举动在食品业引起轩然大波。同行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集会,把霍金士说成是“荒谬至极,别有用心”之人。他们还联合起来,在业务上排挤霍金士,想把霍金士彻底打倒。
这确实给亨氏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产品销售量大减,市场份额几乎被别的公司抢占完了。
食品纯正运动持续了三四年之久。1906年,美国政府终于制定了“纯正食品法”。这一法规的创立,使美国食品在国际上的声誉大振,这是霍金士始料未及的。
更主要的是,霍金士在三四年的磨难中,非但没有被挤垮,现在反而获得了全胜。他的食品也由此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当人们前来向霍金士祝贺时,他把自己心里话掏了出来:“我从小没有学过做生意,后来变成了生意人,是因为我看到很多农产品因为没有销路而被弃置于田野,感到非常可惜。我一开始经商就不习惯商界的虚假和欺骗行为。支配我的想法是,生意入也应像平常人一样,不能尽做损人利己的事。”
其实,从另一角度看,霍金士的所作所为,何尝不是一种聪明绝顶的竞争手段:一方面,固然保护了消费者的健康;而另一方面,通过反对添加防腐剂,将同行逼到了死胡同,自己则迎来了发展良机!这不正是让人不以为聪明的最高境界吗?——推而广之,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常持“辞让”、“退让”、“曲全”的态度,是一种避祸消灾、保全自己的高明策略。在商业活动中,退一步,只是吃点小亏,进一步却是要取得商战胜利,占大便宜。若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忍小节者干大事
一个人不能事事操心,平分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处事不分轻重主次,必然徒劳无功,弄不好纠缠于小事之上,反而耽误了大事。北宋吕端善忍小节,被人称为“大事不糊涂”。
吕端聪明好学,成年后风度翩翩,对于家庭琐碎小事毫不在意,心胸豁达,乐善好施。一次吕端奉太祖赵匡胤之命,乘船出使高丽。突然海上狂风大起,巨浪滔天,飓风吹断了船上的桅杆,一般人十分害怕,吕端毫无反应,仍然十分平静地在那里看书。
宋太宗赵光义时代,吕端被任命为协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参知政事。当时老臣赵普推荐吕端时,曾对宋太宗说:“吕端不管得到奖赏还是受到挫折,都能够十分冷静地处理政务,是辅佐朝政难得的人才。”
宋太宗听后,便有意提拔吕端做丞相。有的大臣认为吕端“平时没有什么机敏之处”,太宗却认为:“吕端大事不糊涂!”
终于,吕端成为宋太宗的宰相。在处理军事大事时,吕端充分体现出机敏、果敢的才能。每当朝廷大臣遇事难以决策时,吕端常常能较圆满地解决问题。
淳化五年,归顺宋朝的李继迁叛乱,宋军在与叛军的作战中,捉到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单独召见参知政事寇准,决定杀掉李母。吕端预料太宗一定会处死李母,等到寇准退朝后,便巧妙地询问寇准:“皇上告诫你不要把你们计议的事告诉我吧?”寇准显出为难的神色。吕端见寇准没有把话封死,接下说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边关琐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国家大事,你可不能隐瞒我啊。”
吕端、寇准都是明大义、知轻重的人,所以吕端才敢公开地向寇准询问他与皇帝议事的内容。寇准听懂了吕端的话中之意,便将太宗的意思如实告诉了吕端。吕端听后急忙上殿奏太宗说:“陛下,楚霸王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扬言要杀死他的父亲。刘邦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况是李继迁这样卑鄙的叛贼呢?如果杀掉李母,只会使叛军更加坚定了他们叛乱的决心。”
太宗听了,觉得有理,便问吕端应该如何处置李母。吕端富有远见地回答:“不如把李母放置在延州城,好好地服侍她,即使不能很快招降叛贼,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制在我们手中,这不是更好吗?”吕端一席话,说得太宗点头称赞:“没有吕爱卿,险些坏了大事。”
吕端巧妙运用攻心战术,避免事态扩大,李继迁最终又归顺宋朝。
如果说处理李继迁的问题时,吕端深明大义,努力纠正皇帝的错误,避免了大的失误,那么在关系到江山社稷大事上,一向不拘细节的吕端却反其道而行之。
宋太宗至道三年,皇上赵光义病危,内侍王继恩忌恨太子赵恒英明有为,暗中串通副丞相李昌龄等人图谋废除太子,另立楚王元佐。楚王元佐是太宗长子,原为太子,因残暴无道,太宗废弃了他。吕端知道后,秘密地让太子赵恒入宫。
太宗一死,皇后令王继恩召见吕端来见。吕端观察到王继恩神色不对,知道其中一定有变,就骗王继恩进入书阁,把他锁在里面,派人严加看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去见皇后。皇后受王继恩等人怂恿,已经产生了另立楚王元佐的意图,见吕端来,便问道:“吕丞相,太宗皇上已经去世了,让长子继承王位才合乎道理吧?”吕端回答说:“先帝立太子赵恒,正是为了今天,怎么能违背他老人家的遗命呢?”皇后见吕端不同意废太子赵恒,默然不语。吕端见皇后犹豫不定,立即说道:“王继恩企图谋反,已经被我抓住。赶快拥立太子才能保天下安定啊。”皇后无可奈何,只好让太子继承皇位。
太子赵恒在福宁殿即位的那一天,垂帘召见群臣,吕端担心其中有诈,请求卷帘听朝。他登上玉阶,仔细看了一番,确认是太子赵恒才退了下来。随后,他带领群臣三呼万岁,庆贺宋真宗赵恒登基。
卷帘认准了自己拥立的皇帝才肯行礼,吕端确实是大事不糊涂。正是吕端善于容忍平时的小事,但对于重大问题的细节却一点也不忽略,才能完满地处理问题。
处世恰到好处,要做到小事装糊涂,这是种容忍的功夫。如果什么事都看不惯,看不惯就要插手管,结果会什么事也管不好,反而会得罪一大批人。
对大事不含糊,认认真真地干好。忍小节是为了精力充沛干大事。对人不要做得太绝,给人余地,是以宽恕的态度感化对方,让对手成为自己合作的力量,事业会更加壮大。良好的上下属关系是忍出来的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件事情明明是上级领导耽误了或处理不当,可在追究责任时,上司却指责你没及时汇报,或汇报不准确,把事故的责任推到你身上时,你感到委屈,但必须忍受,否则你失去的将更多。
通用公司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总公司下达了一个关于质量检查的通知后,要求各分公司提供材料,准备汇报,并安排必要的检查。某分公司收到这份通知后,照例选经过经营部主管的手,再送经理处理。这位主管看到此事比较急,当日便把通知送往经理办公室。当时,这位经理正在接电话,看见主管进来后,只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让他把东西放在桌子上就可以了。于是,主管照办了。然而,就在检查小组即将到来的前一天,来电话告知到达日期,请安排住宿时,这位分公司经理才记起此事。他气冲冲地把经营部主管叫来,一顿呵斥,批评他耽误了事。在这种情况下,这位主管深知自己并没有耽误事,真正耽误事情的正是经理自己,可他并没有反驳,而是老老实实地接受批评。事过之后,他又立即到经理办公室找出那份通知,连夜加班、打电话、催数字,很快地把需要的材料准备齐全。这样,经理也愈发看重这位忍辱负重的好主管了。
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这件事不是他的责任,却又闷着头承担这个罪名呢?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位主管知道,必要的时候必须为上司背黑锅。这样,尽管眼下自己会受到一点儿损失,挨几句批评,但到头来,自己仍然会有相当大的好处,事实证明他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常人,便是在于他能时时自我反省,懂得容忍。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对待,也必定在容忍中反省自己。与人相处难免有矛盾,有分歧,可不少人却不善于解决矛盾化解分歧,而喜欢争吵,非论个是非曲直不可。其实这种做法很不明智,吵架伤和气,又伤感情,大不如大事化小事,该饶人处且饶人。人际交往中不可认死理,容忍一时,友谊长久。
《庄子》中记载了一件事,有一次,有一个人去拜访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内凌乱不堪,心中感到很吃惊,于是他大声骂了一通,可老子却不反驳,直到那人扬长而去。第二天,这个人又来到老子的家中向他致歉,并问:“我那样凶狠地骂你,你为什么不回一句呢?”老子淡然地说:“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实对我来讲,这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如果昨天你骂我是牲畜,我也会承认。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我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在现实生活中,当双方发生矛盾冲突时,对于别人的批评,除了虚心接受之外,还要养成毫不在意的功夫。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太多了,因此,一定要心胸豁达,有涵养,不要为了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别人。而且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喜欢论人短长,在背后说三道四。如果听到有人这样谈论自己,完全不必理睬这种人。只要自己能自由自在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又何必在意别人说什么呢?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响,得理也让人三分,显得绰约柔顺,君子风度。前者,往往生活中得并不安定美好。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一般都是在是非场上,论辩之中。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该不失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也值得。但是,日常生活,还有工作中,往往会因为一些非原则问题、皮毛小事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甘拜下风,说着说着就较起真来,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结果严重者大打出手,闹个不欢而散。其实这种场合,容忍一下,事情就会过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争强好胜者未必掌握真理,而忍让谦下的人,也并非就是认输,他认为无谓的争吵,不仅没有意思,反而伤害彼此的感情。
人与人之间常因小事搞得不愉快,夫妻离异、朋友反目也多是小事。对皮毛小事不予计较,忍住了今天不满,就拥有了明天的爱。
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要注意办事的方法以及平时的言语,尊重他人的人格,不随意损害他人的尊严。
注意生活细节,消除势利眼,尤其在公共场合待人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瞧不起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否则你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人与人相处需要经过一段容忍期,在容忍中了解,在容忍中沟通,彼此接受。对他人斥责不得
与人交往做到阴阳和谐,就得承认对方的价值,不要有阳贵于阴的思想,也就是说允许个性的存在。有一种人喜欢对别人说三道四,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难有好的人缘。当你强求别人的时候,反过来应该想想别人对自己会怎么看。另外,处处要求别人符合你意,那么别人怎样体现自己的价值呢?
不要害怕别人对你的威胁,你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了。当别人离不开你的时候,你就可以独当一面。
古人说,“一阴一阳之为道”,任何事都有阴阳两面,如果你是个领导,对待自己的下属——赞扬就是“阳”,批评是“阴”。批评与赞扬都是促进下属的好方法。而将二者综合起来灵活运用,更能够取到单纯的批评与单纯的称赞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赞扬是对人的鼓励与肯定,可以使人信心百倍,精神焕发。赞扬可以使入在一种受到充分尊重的氛围下把赞扬者的要求变为他自己的自觉行为。有一段轶事,颇能反映斥责与称赞的妙用。相反,如果批评的度把握不好,就变成了“斥责”,那就离开了阴阳之道了,对你的为人处世非常不利。
歌德与席勒曾是好朋友,有一次他们一起到剧院观看预演。歌德稍稍有些神经质,动不动就发脾气,说话语气全用命令式;而席勒则作风完全相反,他始终在称赞演员较为精彩的一面。剧本是席勒的作品,因而两人都怀着满心的欢喜。不料一看预演,发现已经到了正式上演的前一天,主角仍没把台词背熟。歌德不禁勃然大怒:“你们到底干什么去了,这样怎么能上演!”在歌德的斥责下,主角抓紧时间拼命背台词,但到了第二天上演,仍然明显地有些结结巴巴。第一幕结束后,席勒来到后台,用双臂使劲地拥住对方说:“演得不错,相当成功,说话语气也很恰当……”听了这些话,那位演员精神倍增,信心完全恢复。在以后的几幕中,台词都流利地背诵了出来,演技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台下掌声雷动。
斥责是禁止某种思想行为,反过来要对方朝当事者所希望的方向去做。因为对其怀有某种期待,所以才会在失望中大声斥责。但切不可在大喊大叫中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的。若感情用事地表示全部信心而厌恶对方,则无异于舍本逐末,达不到斥责的目的。所以这种斥责除了发泄情绪之外,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在盛怒之下把一切搞砸了。
遭人斥责,一般人都会感到紧张。一定的紧张对人有好作用,但紧张过度会使人心理、表情等变形,做事情变得畏首畏尾,越发不顺利起来。一味的斥责,让人无法忍受,会使人不是拼命反抗,就是破罐破摔,或者有人会对之产生“抗体”,对你的斥责司空见惯,置若罔闻,到头来让你徒费唇舌。
这时,斥责之后再给人以称赞、抚慰,暴露其不足之后再指出希望,留给人以改进的余地。两者交相使用,才会使人心甘情愿地朝着期望的方向去努力。
称赞是正面引导别人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去做。很多情况下,如果能把领导者的要求,转化为对方自身的需要,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然而一味称赞也会带来不良的负面效果。一个总是生活在掌声、恭维与鲜花中的人,也一定会变得不可理喻,他会自负、高傲,目空一切。
如果是一个一般人,他也会变得过于随便,懒懒散散,这种状态下也是不能做好工作的,这时就需要有人为他敲一敲警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