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起连续四年保持粮食增产的情况下,今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将超过5亿吨,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首次超过5亿吨,5亿吨粮食产量意味着什么,对于今后的农业经济政策有什么影响,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而言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本期对话我们请来了资深粮食问题专家,国家粮食局研究员丁声俊先生来谈谈这个话题。
主持人:今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不仅连续第四年增产,而且总产量将超过5亿吨,取得这样的成绩各方都比较关注,过去人们说粮食生产有一个两增两平一减的周期,而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这个周期被打破了,在您看来,5亿吨粮意味着什么?
丁声俊:今年粮食的总产量达到5亿吨以上,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第四次达到5亿吨,前三次分别是1996年的5.04亿吨,1998年的5.12亿吨和1999年的5.08亿吨。自1999年以后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行退耕还林等战略措施,粮食生产有所下降,压力加大,2001年前后粮食库存达到低点,此后开始重视粮食生产,到2003年实现粮食的恢复性增长,从2004年起到今年连续4年增产,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新的水平,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的里程碑。
连续四年的增产说明当前我国对于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方针政策措施非常有力,转化成了物质力量,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的稳定增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贡献,过去我们说“食为六政之首”,解决民生问题首要的是吃饭问题,再加上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有饭吃有钱花,非常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且这5亿吨产量可以说来之不易,今年我国的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如北方大面积、长时期的严重干旱,南方的洪涝和热风等,并不亚于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产粮国,但在它们都减产的情况下,中国还保持了增产,实现了“龙口夺粮”,主要就在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高。
主持人:世界上的粮食出口国只有十几个,进口国有一百多个,我国实现粮食产量5亿吨,可以说不仅对国内的建设非常有利,同时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
丁声俊:是的。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世界粮食出口大国大幅减产,造成从2006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世界粮价飙升,小麦、玉米价格涨幅是十年来之最,世界谷物库存降到了三十年来的最低点,但对于中国的粮食市场冲击不大,就是由于我国保证了稳定增产,抵消了国际市场上的冲击。今年1-7月,我国谷物进口100.5万吨,但出口达到350多万吨,其中玉米300多万吨,大米近50万吨,小麦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出口6.2万吨,增加了世界的粮食供应。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对世界粮食的供需平衡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持人:近几年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对于种粮大户实行补贴,对6个粮食主产省实行保护价收购,对于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您看来这些政策具体是怎样影响了粮食产量的呢?
丁声俊:我国实现连续四年增产,今年达到5亿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说就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价格推动作用。具体来说,政策方面,我国近几年确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起到了导向作用。在科技方面,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作用巨大,就是把现有的农业科研成果组合装备起来普及推广,核心技术主要是几项:培育和推广良种良法,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科学的田间管理以及统一机播机收。这四大技术因地制宜进行推广,达到了花钱少效果好的目标。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大大提高,已经达到45%,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产品优质率。
而我认为最关键的一个原因还是由于价格的推动。从2005年开始,我国对稻谷和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虽然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但这是连续四年增产的主要原因。由于托市收购,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以产粮大省河南为例,2006年托市收购1810.49万吨,占全国六个小麦托市收购省总量4090.91万吨的44.3%,使农民增收18亿元;2007年截至9月30日,河南省累计收购了小麦1293万吨,占全国6个小麦托市收购省2896万吨的44.6%,使农民增收16.9亿元。所以说,托市收购对于农民增收的作用非常明显。农民通过种粮实现了增收,种粮的积极性很高,过去农业上往往是越丰收农民收入越提高得慢,而通过最低价把粮价托起来,增加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主持人:用于托市收购,中央财政拿出了200多亿元,您怎么看待这200多亿元支出?
丁声俊:这笔钱拿得非常值得,这不是财政负担,而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支出。托市收购有效防止了粮食市场买方倾向,粮食市场得以稳定,企业也没有抵触情绪,所以这笔钱出得值得,是真正花在了农民身上。如果没有这个干预,粮价会很低,而影响农民增收。如今是农民增收,企业赢利,国家也有了粮食,由于国家手中有粮,增加了宏观调控的能力,粮食在批发市场竞价销售,引进了竞争机制,使市场价格稳定,库存充足。这个政策非常有效。
主持人:我们还注意到,东北并没有进行托市收购,但东北地区的农民增收幅度也很大,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丁声俊:东北地区农民近两年确实是实现了大幅增收,2006年吉林农民增收幅度居全国之冠,黑龙江省也名列前茅,这主要是因为玉米深加工的发展。这里我认为需要澄清一点认识,有人说发展玉米用于深加工影响了饲料的供应,而使猪肉价格上涨是不准确的,缺少事实依据。2006年我国生产了1.4亿多吨玉米,其中用于饲料的有9000万吨左右,我国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只有四家,包括生产燃料乙醇在内,用于深加工的玉米只有300多万吨,这个数量并没有影响饲料供应,而且还对农民增收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外说玉米深加工是“黄金产业经济”,所以说,玉米深加工的适度发展对振兴粮食产业有积极作用,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很高,今年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都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当然,玉米深加工企业要上规模,技术含量要高。
主持人:我国的粮食产量如果能够保持在5亿吨的水平,是不是就可以松一口气了?
丁声俊:目前我们是实现了谷物的产量略大于需求,但长期来看,我国每年都有1000多万的新增人口,工业发展也很迅速,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医药产业等对于粮食的需求都是不断增加的,这几项决定了对于粮食的需求是刚性增长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5亿吨还不能满足长期的需要,所以,对于粮食生产还要继续巩固,重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主持人:从我们总结的这些原因和影响来看,要保持粮食的稳定增产,或者说巩固这5亿吨粮食的成绩,适当地提高粮价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从当前宏观经济的形势来看,一些部门都在说目前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是由农产品价格带动的,这是不是一种矛盾呢?
丁声俊: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在一定范围内的上扬,是国内外农产品大背景下的正常反映,2004年以前,我国农产品价格持续了长期低迷的,以2006年与1995年比较,我国食品价格只增长了17%左右,其中粮食增长了12%;同期,城乡消费物价指数都增长了20%以上。这组数据表明,我国总体消费物价上涨水平比食品价格的名义上涨还高出3个百分点。如果扣除通货膨胀因素,食品价格还是负增长。而且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与改革开放初期比,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了20多倍,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了10多倍,食品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居民收入的增加,必然扩大需求和拉动消费,同时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农产品价格不可能还是一成不变,这是对我国农产品长期低价位运行的合理补偿。迄今,除猪肉以外的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水平还是适宜的,对生产者、经营者具有促进作用,大多数消费者也能够承受得起。
主持人:现在看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影响的是城市低收入居民。
丁声俊:影响的主要是下岗工人、低保户、残疾人以及部队、学校和灾区,这部分人的问题应该用社会政策,而不能用打压农产品价格来解决,粮食不是福利品,也不是救济品,它是特殊的商品。作为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措施,把农产品价格稳定在合理范围内,防止大起大落,并对贫困群体提供适当补助,保障其正常生活。虽然近期我国粮食价格有所上扬,但是这并不表明国家粮食安全出现危机。相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市场供求无虞。粮价上扬仍然在可控范围内,对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和促进粮食增产具有积极意义。
主持人:我国粮食稳定增产,达到5亿吨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产量,对于国内发展和世界而言,都是一个利好消息,而实现粮食增产的关键在于能够让农民得实惠,确保农民的收益才能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主持人:农民日报记者 张蕾 嘉宾:国家粮食局研究员 丁声俊)
单产大大提高!都得感谢袁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