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木结构技术有什么特点?

2025-03-29 21:57: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木结构技术方面,到了五代、宋初,为适应建筑功能的要求以及技术上新的发展,开始了新的变化。辽朝在建筑方面主要依靠当地汉族工匠,因而保存了不少唐朝结构的特点。如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都使用内外槽的柱A结构和明栿、草栿栿两套屋架,显然与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高层建筑如观音阁和释迦塔,使用平坐暗层的做法,应是唐朝楼阁的遗风。可是某些具有殿堂和厅堂混合结构的建筑,如新城开善寺大殿、大同善化寺大殿、义县奉国寺大殿等,由于功能上的要求,内部采用彻上露明造,并将原来作为布置佛像空间的内槽后移,前部空间扩大,因而柱A布局突破了严格对称的格局,无疑的是金朝建筑的“减柱”、“移柱”法的前奏。北宋建筑结构在五代的基础上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拿《营造法式》规定的结构方式和唐、辽遗物对照,不难看出宋朝建筑已开结构简化之端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斗栱机能已经开始减弱。原来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下昂,有些已被斜栿所代替;而且斗栱比例小,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使整体构造发生许多变化。在楼阁建筑方面,如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慈氏阁和山西陵川府君庙山门,已经放弃了在腰檐和平坐内做成暗层的做法。这种上下层直接相通的做法,到元朝继续发展,后来成为明清时期的唯一结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