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方面的建议

2024-11-16 21:52:1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一、变“说”为“看”

以前老是有家长问起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一般我们回答总说还好,有进步,如成绩进步了,学习习惯变好了,字写得工整了等等诸如此类冠冕堂皇的话。家长听了,表面上是满意了,可心里难免嘀咕:到底是真的有进步了,还是老师的托词。为增加教师说话的可信度,让家长彻底放心,教师不妨变说为看,在家长来访时,准备些学生的资料,如让家长看看孩子的作业,看看孩子的测试卷,尤其在我们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时,让家长亲眼看看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真凭实据要比教师的“一面之词”的可信度高的多。

二、变被动为主动

以往,无论是教师请家长来,还是家长主动找上门来,教师都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师请家长到学校来,肯定是有某种原因,或是学生作业未完成,或是学生犯了错,这时候请家长来,教师显得很被动,往往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教师和家长很难沟通。要想改变这一尴尬的局面,教师应变被动为主动出击,平时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如在接受新班时,先进行普遍的家访,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平时经常通过家庭访问、书面或电话联系、定期举行家长座谈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家长交流、沟通次数多了,处理有些问题相对就容易多了,而不能等出了问题才想起请家长。

三、变“训”为“导”

有些家长从来不愿意到学校里来,说是怕丢脸,这恐怕跟我们班主任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家长来了后,教师当着满办公室教师的面,当着家长的面训斥学生,弄得家长脸上挂不住,下不了台,于是就变成老师训家长,家长训学生。有时说急了,恼怒的家长还会赏自己孩子几个耳光。有的教师不仅训斥学生,还会训斥家长。这样一来,家长再也不愿意到学校里来,因为来了每次都弄得灰头土脸的,憋着一肚子气回去。利用好学校的加行接待室,改变一下方式,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家长,变训斥、抱怨为引导,如教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引导家长看一些成功教育孩子的书籍等。

四、变“孤军作战”为“多方合作”

教育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教育学生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各科教师的通力配合,以往班主任在和家长的沟通上往往是孤军作战,大小事情一人包揽。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这一做法,让科任教师参与到与家长的沟通中来,比如说与各任课教师一同去家访,家长来了后,让各科任教师谈谈学生各门学科的情况,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更全面的了解。

站在家长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一下,改变一下与家长的交流方式,相信我们会与家长沟通得更好。

回答2:

回答3:

老师要避免诱导、暗示甚至以摊派的方式强捐,虽然有时候用心良好。我遇到过分好强的老师,为了班级发展得更好,结果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导致怨言。用自己的行动去赢得支持,这需要时间与耐心。

契约精神不仅是一所学校家校关系的核心,也是一间教室家校关系的核心。例如,家长和权利与义务,在开学之初就应该讲得明明白白,甚至用一纸清单的方式,甚至签定契约的方式明确下来。班级发展过程中许多衍生出来的东西,包括额外增加的艺体课程,户外等,因为涉及到额外的费用,都必须获得家长的同意。其中核心规则是:财务合法、规范和透明,并由家委会主导或授权且不能沦为形式。

家校之间,沟通十分重要,80%的冲突是缺乏沟通导致的。而沟通有两个关键:确立常规性的沟通平台和机制;确立问题解决流程。

常规沟通平台和机制,要遵循极简主义原则,充分尊重彼此的时间安排和沟通习惯,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这里要确定的是:日常沟通工具和方式是什么?例如微信、QQ、短信、手机、家长信等。日常沟通的时间和频率如何约定,并处理常规和意外?日常沟通中涉及到的礼仪教养问题等等。显然,从工具到技巧的逐渐成熟需要时间,其基础则是透明、高效、平等、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