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怎样理解《雨巷》中的“油纸伞”?—一语文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和牵强附会现象

2025-01-06 12:19: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现代语文》2005年第5期发表广东省高中老师石和平教学戴望舒《雨巷》的教案和课堂记录.同时配合发表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王土荣的点评。 我觉得他们对“油纸伞”的理解都具有一定的教条主义和牵强附会的特点,只是一味地强调“油纸伞”怎么好,怎么不可替代。一个学生问:油纸伞根本不能挡住雨,诗人为什么撑一把油纸伞而不是布伞?学生不知道不同时期的伞的特点,而且以为油纸伞是直接用纸傲的不能挡住雨。有的学生认为当时的人穷,只能买到油纸伞。这个问题回答其实很简单:因为当时普遍使用的是油纸伞,所以用常见的油纸伞,而且油纸伞用桐油加工以后一样能够挡住雨。现在这种布伞当时叫做“洋伞”,而且用机器纺织的布叫做“洋布”,因为都是外国进口的。
可是石和平老师的思考简直让人感到是节外生枝、牵强附会。第一,石和平老师问学生。“我现在要是撑一把油纸伞走在广州的街头,你认为是贫穷还是浪漫?”这能够成为否定学生提出的“贫穷”的理由吗?不仅不能,而且误导学生把当时的现实跟现在想像的浪漫等同起来.第二,石和平老师告诉学生:“老师认为写油纸伞一是写实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家就是用油纸伞,很普遍;二是写虚的,雨打在油纸伞上,飘忽朦胧,与悠长悠长的雨巷刚好营造了一种由幽静朦胧的意境,换成了雨衣不行,蓑衣不行,太阳伞更不行。”难道还有“太阳伞”和“雨伞”的区分吗?至于“雨衣”和“蓑衣”根本不是一般行人使用的遮挡雨的工具,根本不能用来描写走在雨中的行人。因此本来只要说前面的理由就可以了,后面的理由是画蛇添足。如果只是为了创造意境,难道穿蓑衣的钓鱼的人就不是意境吗?钩鱼的人,为了让手做其他事情.如果不穿蓑衣,而打伞当然不方便。因此这里只需要说明作者抓住了一个特定的现实环境来表达自己希望的意境,不需要探讨在这个下雨的巷子里走的姑娘为什么不穿雨衣或者蓑衣的节外生枝的事情。
王土荣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石和平老师对“油纸伞这个意向,没有讲透”。但是,他认为“油纸伞给人的是—种古雅的感觉,因为古雅就形成距离感,这种审美心理是中国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就更加牵强附会了。这是把现在看来“古雅”的感觉强加给当时的现实。现在我们根本不能看到油纸伞了,但是在年以前的中国是非常普遍的。“在下雨的巷子里忧伤地走着的漂亮姑娘”无论打什么伞都应该是一个具有美感的意境,用不着扯上古典诗歌创作使用的什么“距离”手法。即使有距离手法,在这里也不符合事实。
我们应该反对语文教学中的这种教条主义和牵强附会的做法,把精力用于科学、自然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彭泽润,南开大学文学院语言规划博士后研究人员,湖南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长期招收精品开发人员公告相关网站(热门网站登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苏教版,优秀教案,语文课件) →点击这里搜索更多""相关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