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饭(family reunion dinner) 中国的春节,“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就是透着那么一股喜庆热闹劲儿,这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似乎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更加显得入情入理。 景观:您“吃”了吗? 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相互见面时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吃”了吗?节气到了得“吃”,端午节“吃”、中秋节“吃”、重阳节“吃”、年年岁岁的春节期间忙着“吃”,聚会“吃”、结婚“吃”、生日“吃”、孩子考取大学“吃、找到好工作还是要“吃”……总之,遇到喜庆的事儿,大部分人所选择的庆祝方式保准就是“吃”。 春节的热闹味儿向来是饭店先“尝”的,一些饭店包房在节前半个月就已经预订满了,年夜饭火爆的场面可想而知。以去年春节为例,根据北京、上海、天津等10个城市饭店与餐饮企业营业额抽样调查统计,春节黄金周期间餐饮业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左右,全国餐饮业营业收入约210亿元,也就是说,一个猴年春节就“吃”进了200亿。 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家人的团聚能够令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一家大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是一种幸福的时光。 传统:南北食俗自不同 春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从南北朝到宋代,长江流域年节有饮“屠苏酒”、“柏叶酒”和“桃汤”的习俗。饮屠苏酒据说可以避瘟疫。柏叶酒,由柏树叶浸于酒中制成,柏为常青之树,柏叶后凋而耐久,饮柏叶酒即取其寿命长久之意。 明清以来,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佳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放糖的,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放花生(或称长生果)的,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还有一只饺子中放一枚硬币,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江南风俗: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年年有鱼(余)”。 北京风俗:北京民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列数:齿颊留香的过年吃食 更岁之交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步步高升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据说,最早时年糕是为午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很甜。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法,味道甜咸皆有。 喜庆吉祥年年有“鱼”:大年三十晚上吃顿团圆饭,家家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鱼“余”同音,年年有“鱼”——年年有“余”,图个吉祥,图个喜庆。我国南北各地的鱼肴甚多,如苏菜中的“荷包鲫鱼”、乌苏里的“油炸鳇鱼块”、川菜中的“瓣鲫鱼”、粤菜中的“香滑鲈鱼球”、湘菜中的“祁阳笔鱼”、京菜中的“醋椒鱼”、津菜中的“高丽银鱼”、东北菜中的“白松大马哈鱼”等等,都是名响一地的鱼肴。 世上人人要吃饭,吃饭规矩各自不同。在中国最大、最长的“吃喝季节”——春节临时,饮食构成了节日里一幅红火的景观,嚼嚼温情满溢的团圆饭之所以是幸福的事情,关键在于那一份真实的情感,而并不在于“吃”的形式,老话有云:“过犹不及”。在这样一个举国欢庆、阖家团聚的时候,我们不妨同时以反思中国的食文化为结尾,冀望大家能过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春节。 ·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崔允刚: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不乏出现过众多美食家,也造就了“满汉全席”这样的豪宴大餐。只要到中国来,保证你“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 虽然吃能够得到“口腔快感”,满足审美愉悦,但作为食文化,确实值得我们沉思、细考。由“吃”引发的危害屡见不鲜;由“吃”造成的行贿受贿案件也数不胜数。 ·作家李波:中国食文化的发达只局限在技术层面,中国食文化所强调的“色、香、味、形、器、礼仪”一应俱全,尤其在烹饪上的眼花缭乱、在味觉上的审美愉悦、在礼仪上的繁文缛节,它建立在一种消极甚至腐蚀性的力量上,以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人际关系的庸俗化,以社会风气的毒化等等为代价。在价值观上,它并不是建设性的,但人们往往在味觉愉悦中麻痹了。所以我提出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必须首先摆脱味觉的囚禁。
团圆饭(family reunion dinner) 中国的春节,“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就是透着那么一股喜庆热闹劲儿,这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似乎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更加显得入情入理。 景观:您“吃”了吗? 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相互见面时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吃”了吗?节气到了得“吃”,端午节“吃”、中秋节“吃”、重阳节“吃”、年年岁岁的春节期间忙着“吃”,聚会“吃”、结婚“吃”、生日“吃”、孩子考取大学“吃、找到好工作还是要“吃”……总之,遇到喜庆的事儿,大部分人所选择的庆祝方式保准就是“吃”。 春节的热闹味儿向来是饭店先“尝”的,一些饭店包房在节前半个月就已经预订满了,年夜饭火爆的场面可想而知。以去年春节为例,根据北京、上海、天津等10个城市饭店与餐饮企业营业额抽样调查统计,春节黄金周期间餐饮业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左右,全国餐饮业营业收入约210亿元,也就是说,一个猴年春节就“吃”进了200亿。 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家人的团聚能够令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一家大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是一种幸福的时光。 传统:南北食俗自不同 春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从南北朝到宋代,长江流域年节有饮“屠苏酒”、“柏叶酒”和“桃汤”的习俗。饮屠苏酒据说可以避瘟疫。柏叶酒,由柏树叶浸于酒中制成,柏为常青之树,柏叶后凋而耐久,饮柏叶酒即取其寿命长久之意。 明清以来,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佳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放糖的,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放花生(或称长生果)的,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还有一只饺子中放一枚硬币,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江南风俗: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年年有鱼(余)”。 北京风俗:北京民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列数:齿颊留香的过年吃食 更岁之交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步步高升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据说,最早时年糕是为午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很甜。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法,味道甜咸皆有。 喜庆吉祥年年有“鱼”:大年三十晚上吃顿团圆饭,家家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鱼“余”同音,年年有“鱼”——年年有“余”,图个吉祥,图个喜庆。我国南北各地的鱼肴甚多,如苏菜中的“荷包鲫鱼”、乌苏里的“油炸鳇鱼块”、川菜中的“瓣鲫鱼”、粤菜中的“香滑鲈鱼球”、湘菜中的“祁阳笔鱼”、京菜中的“醋椒鱼”、津菜中的“高丽银鱼”、东北菜中的“白松大马哈鱼”等等,都是名响一地的鱼肴。 世上人人要吃饭,吃饭规矩各自不同。在中国最大、最长的“吃喝季节”——春节临时,饮食构成了节日里一幅红火的景观,嚼嚼温情满溢的团圆饭之所以是幸福的事情,关键在于那一份真实的情感,而并不在于“吃”的形式,老话有云:“过犹不及”。在这样一个举国欢庆、阖家团聚的时候,我们不妨同时以反思中国的食文化为结尾,冀望大家能过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春节。 ·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崔允刚: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不乏出现过众多美食家,也造就了“满汉全席”这样的豪宴大餐。只要到中国来,保证你“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 虽然吃能够得到“口腔快感”,满足审美愉悦,但作为食文化,确实值得我们沉思、细考。由“吃”引发的危害屡见不鲜;由“吃”造成的行贿受贿案件也数不胜数。 ·作家李波:中国食文化的发达只局限在技术层面,中国食文化所强调的“色、香、味、形、器、礼仪”一应俱全,尤其在烹饪上的眼花缭乱、在味觉上的审美愉悦、在礼仪上的繁文缛节,它建立在一种消极甚至腐蚀性的力量上,以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人际关系的庸俗化,以社会风气的毒化等等为代价。在价值观上,它并不是建设性的,但人们往往在味觉愉悦中麻痹了。所以我提出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必须首先摆脱味觉的囚禁。
团圆饭也就是年夜饭,而其中也包含了守年关、继承传统 、报答养育之恩 、团圆等丰富的意义。
古时候吃年夜饭,是为了祈求神先的祖灵保佑,平安度过农历的最后一夜。因为每年的除夕之夜,就是上古年兽出现的时候,“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人们为了守年,家家户户会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所以年夜饭具有守年关的意义。
当然,我们现在对年夜饭的重视,也就是对传统的重视,为的就是继承传统的习俗。《尔雅•释天》记载:“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把“年”当作收获的象征,于是大家聚在一起烧些好东西吃一顿,这种庆祝的活动也就成了年夜饭,它代表了传承。报答养育之恩
一年到头走得再远,千金难换家乡味道,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吃出家的味道,吃出幸福的味道。老人眼看儿孙满堂,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而年轻的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表养育之恩。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使家人间的关系紧密。
大家都知道每逢过年,就是一家团圆的日子,无论离家多远,我们都会在除夕年夜饭之前赶回去,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然后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迎接新年的到来。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所以年夜饭更是代表着一家团团圆圆,辞旧迎新。
年夜饭(又称团年饭、团圆饭)是指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晚餐。目的是在过年前一家团聚并共度农历新年,中国习俗吃年夜饭后要守岁。
除夕晚餐,南北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还有特色菜。北方人习惯在春节期间吃饺子。因为白色的饺子形状像银元宝,所以汤圆被用作“新年发财,财源滚滚”的象征。有些饺子,也放一些开水后消毒的硬币包装,谁说先吃,可以赚更多的钱。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代传下来的。在寒冷的冬天,医生张仲景看到穷人的耳朵冻坏了,于是他做了一种“屈寒交耳汤”给穷人治疗冻伤。他用羊肉、胡椒粉和一些曲汗和合肥的草药,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焦耳朵”,锅里煮熟了,分给穷人吃,人吃了,觉得暖和,两只耳朵热。后来,人们也纷纷效仿,并流传至今。
吃馄饨,是新年伊始的意义所在。传说中的世界在它形成之前是一种混乱的状态。盘古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宇宙。在新的一年里吃面条是为了祝你长寿。除夕夜聚餐的目的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
图个吉利,团团圆圆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