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小故事,参考一下:
羊群
一个农夫建了一个农场养羊,但是农场附近经常有几只狼出入。羊群经常被搅得躁动不安还时不时地丢了一两只。农夫苦于狼对羊群的骚扰,就请人伏击,用猎枪消灭了那几只狼。从此农场风平浪静,羊群也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但不久,农夫的烦恼又来了。他的羊群里瘟疫开始流行,每天病死的羊比被狼叼去的多得多。他请兽医治疗也无济于事。最后他听取专家的建议到别处去请几只狼回来,羊群才总算恢复了健康与活力。原来没有了狼的骚扰,羊群缺乏运动,体质严重下降,才导致疾病的出现。
沙丁鱼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出于天性会不断地追逐沙丁鱼。在鲶鱼的追逐下沙丁鱼左冲右突,拼命游动,四处躲避,从而激发了内部的活力。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就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也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青蛙
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忽略了危难的来临,当它意识到大祸临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
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同样一个道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个道理不但适用于生物界,也同要适用于人类社会。翻开历史的画卷,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
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领导中国劳动人民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埋葬剥削制度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小时候因无钱买书,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亲戚朋友家去借书读。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黄的豆油灯下苦读。就是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才使他后来成为中国杰出的人民领袖。著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间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弃一刻时间去看书,还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学写作,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终于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所以古人才有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梅花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烈火试真金,磨难见英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强者不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