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回归分析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现状

2024-12-02 07:05:5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简述回归分析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现状
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制定
(一)我国中学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
(二)确定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原则
(三)新课程改革之前的中学历史教育目标
(四)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育目标

(一)我国中学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

1、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2、由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3、由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4、由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变
5、“知识目标”体现新成果
6、“能力目标”呈现层次性
7、“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映时代精神
8、“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

(二)确定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原则

1、确定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依据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3)体现学科的性质和功能。

历史教育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供认识素材,即从人文的视角关注人的发展,以人格教育为中心,进一步将尊重、宽容、公正以及反省、质疑和批判等观念,作为学科教育陶冶学生精神世界的基本意识,更加凸显对人的个体价值及人的文化价值的认识。

历史教育的功能经历了从只滥熟知识教育的功能,演进成政治思想、能力培养和知识教育三大任务,存续人类文化、以古鉴今、预见未来三大功能的过程。现在则可以宽泛地概括为社会功能(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育人功能(以道德功能为中心)、文化养成功能、休闲与益智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教育必然回归大众、回归生活。

2、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布鲁姆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3、制定历史教学目标的原则:(表述的原则)

对教学目标的陈述的基本要素:学习主体是学生;学习行为;学习对象;学习条件。过去描述:教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让学生懂得……;现在改为;“知道……了解什么……”

明确性:易于领会和掌握,包括概念、层次明确,术语定义精确。

具体性:目标层次具体,决定了课程覆盖的领域、重点、内容、已有的经验水平等。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可行性:易于操作。“人物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恩选集》2卷33页,1995年)。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逐步了解……”,“初步形成”“初步了解……”等等,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整体性:几项目标之间应该有其内在的联系,便于实施时整体认识、全面把握。

发展性:便于教学中及时引进探讨新的问题,给学生留有进一步学习的空间。

(三)新课程改革之前的中学历史教育目标

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教委几经修订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1986年12月第1版。)

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上述规定中可以明确看出,我国在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改革之前,将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规定为三项(或称三大任务):一是传授基础历史知识,二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之所以把智能培养作为一项单独的任务来提,是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论,传统的教学思想和习惯,有助于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1、传授基础历史知识

基础历史知识,通常指写在教科书上,作为知识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一般说来,基础历史知识的含义,包括这几方面:①它是科学的,能反映客观真理,正确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有助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知识本身就是观点与材料的统一。②它的内容应该反映史学界的水平,又是大家公认的定论,而不是有争论的问题。③给学生的是系统的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孤立脱节的知识。④知识本身必须是具体的、生动、形象的知识。

基础历史知识的内容,是由具体的历史知识和规律性的历史知识这两部分结合而成的,具体地说,它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三个方面。

(1)历史事实:它是客观存在过的具体的历史过程以及构成这个过程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构成历史事实的要素有四人:①时间(包括年、月、日、朝代、帝号、年号等);②空间(包括地区、位置、地理环境等);③人物(包括个人和阶级、阶层、集团、党派等);④事件(包括社会生产、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文化活动等)。例如,中国历史《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一章,“北京人”一目写了北京人生存年代、活动地点、形体特征、制造工具、使用火、过着共同劳动的原始群生活等“历史事实”。

(2)历史概念:所谓历史概念,就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本质的、全体的和内部的联系。简单说就是史实的综合概括。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这一概念,是由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主张、活动的抽象概括。它是通过具体讲述这些史实以后,所形成一个概念。

形成学生历史概念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一,明确历史概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性历史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历史,除了必须掌握具体的历史知识之外,还要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质时,才能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也就是说,学生只有掌握好历史概念,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揭示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例如,讲法兰克封建化过程,就要涉及到日耳曼公社,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自由农民农奴化、封建庄园、自然经济等一系列历史概念及其互相联系,由此掌握西欧封建化的特点和规律。其二,加强历史概念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一般地说,概念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积极成果,也是探求新事物进行逻辑思维的基本材料。如果学生能理解和运用历史概念,真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就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具体的历史知识难免会遗忘,但真正学懂了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可以驾驭知识,也有助于记忆具体史实。

(3)历史规律:历史规律是指历史现象之间所具有的普遍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对丰富的历史事实进行生动的讲述,形成历史表象,再通过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形成历史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得出合乎逻辑的对整个人类和社会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历史规律。这些历史规律大致可以包括:生产关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有了阶级就有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等等。这些历史规律不一定在每堂课中都让学生去得出这个结论,而是通过一个或几个篇章的教学,甚至学完一册或几册课本之后,才引导学生去认识和自作结论的。例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学生是通过学习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以后才懂得的。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认识和懂得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即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基本原理,这对于他们的世界观形成,以及思想觉悟的提高大有裨益。

关于中学历史课基础知识的范围,国家根据中学教学计划、中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历史知识体系中挑选了一些最基础的内容,以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形式,作了统一的要求,并进一步体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于是,教学大纲和课本的内容就是中学历史课基础知识的范围。当然,基础历史知识并不是平列的,也有主次、轻重之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讲清主要内容,以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

长期以来,历史教育存在着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培养的偏向,以致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后果相当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从80年代初开始,国内教育界已经把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提到教学日程上来了,并对中学生历史教学改革产生很大促进作用。

关于智能,多数人认为是智力与能力的合称,二者的统一,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实际能力。但是,“智力”和“能力”的概念又有所区别。“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活动昀那些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而“能力”则是指一个人完成某些活动的个性心理特点的综合。前者属于认识范畴,后者属于活动范畴。智力是人的本身所固有的,它是先天的素质,故要开发、诱导,使其发展。能力并不是天赋的,是后天培养的,而且是要有意识地培养,才能获得的。所以,我们一般的提法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或称之为培养和发展智能。

在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指的是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这五者相互影响、彼此制约,而又各自发挥独立作用。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和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和基础;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核心;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警卫、组织者和维持者。(参阅燕国才编著:《智力与学习》第3--4页,教育科学出版社。)只有认识其相互关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通常人们还认为,能力是有等级性的,即有高低、大小,强弱级差之分,因此,对能力的培养应从低到高,分年级、分水平作不同的要求,遵循能力培养有序性,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此作了不少探讨和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苏联1981年颁发的历史教学大纲,具体规定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从四年级到十年级有关发展学生能力的要求共有79条。(参阅苏联中学历史教学大纲,1981年。)上海市控江中学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历史学科分年级能力培养的“序列”,对初一、初二、高一年级学生的能力培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回答2: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 一.相关分析中涉及的变量不存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划分问题,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而在回归分析中,则必须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分析的目的,对变量进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划分。因此,在回归分析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 二.在相关分析中所有的变量都必须是随机变量;而在回归分析中,自变量是确定的,因变量才是随机的,即将自变量的给定值代入回归方程后,所得到的因变量的估计值不是唯一确定的,而会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波动性。 三.相关分析主要是通过一个指标即相关系数来反映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大小,由于变量之间是对等的,因此相关系数是唯一确定的。而在回归分析中,对于互为因果的两个变量 (如人的身高与体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则有可能存在多个回归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