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乐队中指挥的作用
在近代世界乐坛上,有许多杰出的指挥家,如卡拉扬、奥曼第、小泽征、伯姆等,都是誉满全球,他们的地位甚至超过现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这是什么原因呢?演奏家和歌唱家固然有其令人钦佩的演奏演唱技能,在独奏、独唱时,常受到听众的赞扬和感谢,但是他们“指挥”的只是自己的乐器和歌喉。而指挥家指挥的是一个庞大的乐队,甚至加上合唱队,这里有各种不同的乐器,每个演员的表演个性和水平也各自相异,指挥家要把他们统一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进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来,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前期准备:对指挥家来说,音乐会上仅仅是他工作的汇报,大量的艰苦劳动都是在台下。首先是读谱、“听谱”。这是指挥的特殊本领,即从总谱密密麻麻的音符中,用眼睛“听”出十几种乐器组合的音响效果来。这种本领听来玄乎,但却是真的。同时,指挥还必须具备广博的音乐史知识,乐器法,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和思想,领悟作品的创作背景,区别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艺术风格的异别,并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以内心的听觉,去体会乐曲的各种感情和内容,使作曲家的乐谱创作首先在自己脑子中变成活的形象。因而会出现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指挥家手下奏出不同的效果。
这以后就要从排练的角度再研究总谱:找出各个声部旋律线条的进行方向,分析各个段落的和声气氛和配器色彩,确定乐曲中速度力度的演奏分寸,还要以通贯全局的眼光掌握全曲的结构,设计音乐的基本情绪,哪里应该紧张,哪里需要松弛,哪里层层铺垫,达到高潮。指挥家还必须对各种乐器的性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要尽可能地发挥乐队和演员的表演水平,以取得理想的音响效果。一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家,还具有一种先见之明,他能事先考虑到,哪些旋律可能被其他声部盖没,哪些段落在演奏演唱时会出现困难,哪些乐句在表现理解上可能发生差错等等,这样可以在排练时作为训练重点。仅上诉各项准备工作,几乎包括了音乐学院全部学科知识,而要达到运用自如的精深境界,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的。
排练阶段:在排练厅里,指挥的工作远远不是打拍子,他要把自己对乐曲的内心感受传达给每一个演奏者,不仅用语言,更是通过手臂、手指、眼睛、脸部表情和一切可以表现的指挥技术,与每个演奏员保持一种感情的交流。指挥的动作既要呈示作品的情感内容,又要起着引导演奏者的作用,他不但指导乐队准确地演奏,还要激起他们音乐表现的激情,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渴望演奏的兴奋状态。指挥本生,却既要激情的,又必须保持理智的,他凭借非凡的音乐记忆力,准确的指示各个声部的来龙去脉;他要有控制乐队的能力,使每个演奏者都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职责;不仅要明确地告诉演奏员现在该做什么,还要预示他们将要做什么,使每个乐句的快慢和轻响、进入和消失都能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演出阶段:经过反反复复的排练,指挥者确信已达到预期的效果时,这才能进入音乐会的演奏。人们在音乐会里所看到的,只是指挥家精神振作地率领乐队全身心地投入于音乐中,完整地展示作品的全貌。
指挥,作为一门艺术,是近一百七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不长,但迄今一直被公认为是一门最全面的音乐表演艺术。
指挥的作用,就像电影的导演,电影的导演掌握着他要拍摄的电影的效果、风格,电影所以表现的东西都在导演心里。
指挥也是一样的,一部音乐作品的效果、风格,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掌握在指挥的手里。也许你会问,有乐谱在,大家看谱子就行了,要指挥做什么?那我也会问,电影有剧本,大家照着本演就行了,要导演干什么?
一样的道理,艺术作品不是数学公式,写在纸上的,永远不是全部,它需要人的理解和表达。同样的《射雕》《天龙八部》等等,书都是同一部,可是拍出来的电视剧各个版本都不一样,风格不同主要取决于导演。
音乐也是,谱子都是一样的,但强弱、快慢等等表达上的差别谱子上写得并不那么完全,指挥有权利根据他的想法和理解来表现。如果有兴趣,你可以仔细听听,同一部作品,不同指挥的录音,肯定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都是不同的。这根源于音乐作品的抽象性,剧本小说再怎样也是有情节的,音乐连故事都没有,纯粹是一种情绪,那么这种情绪如何表达,表达成什么样,谱子上就没有了,这就全看指挥了。
形象地说,指挥是一个乐队的灵魂人物,他是音乐作品表达的决策者。乐队是指挥的一面镜子,指挥在台上总是背对观众的,他的想法,要通过乐队这面镜子照给观众。
或者,另一种不太完全的说法是,指挥就是在做那些谱子上没写的工作。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指挥绝对不是好像伴舞一样的动动手那么简单,音乐都在他手上。
指挥是如何具体操作的呢?大多数情况下,指挥的工夫花在台下,一首音乐作品在台上只演几分钟,几十分钟,在台下要花费几天,几个月的时间去排练,排练的过程就是指挥向乐队传达他对作品的理解的过程,是乐队按照指挥的理解来演习的过程。能过细致、反复的排练,指挥的想法被乐队理解并实现,才能上台表演。
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指挥在台上就是没有用的。指挥在台上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提示演奏员。一部作品常常规模庞大,演奏者往往不能在看谱的同时记住所有排练时要求的所有细节,这时,指挥在台上的手势会起到提示作用。二、决定一些无法定量的处理。比如,演奏员记得某处指挥要求渐慢或渐快,到底慢多少,快多少,从哪里开始慢,到哪里回到原来的速度等等这些,是无法量化在谱面上的,只能看指挥临场的表达,因为艺术是需要情绪的,不是写下来就行了的。三,临场发挥。演出,本身会让人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中,指挥常常在演出中迸发出排练时没有过的激情和想法,所以,演奏者必须注意指挥在台上的动作,并且要和指挥配合默契,一旦指挥出现了排练中没有的处理,演奏者反应要快,要立即表现出来。这种临场发挥常常是相当精彩且不可复得的。四,表现性,增强作品感染力。这一点并不是所有指挥都有,指挥各有各的风格,有的指挥看上去沉默,热情都在心里和手上,有的指挥则表演性很强,在音乐传达感情的同时,指挥自己也在用形体动作给观众传达着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有的指挥确实有指挥给观众看的成分,比如最典型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
综上所述,指挥的作用是重大的,无可替代的,千万不要以为指挥没有用,几十人上百人的乐队,都因为有了指挥才有音乐,如果没有指挥,乐队就没有用了。
以上内容是百度百科上的,觉得很好
说实话....其实原来我也不太清楚
复制而来...一起学习一下
在近代世界乐坛上,有许多杰出的指挥家,如卡拉扬、奥曼第、小泽征、伯姆等,都是誉满全球,他们的地位甚至超过现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这是什么原因呢?演奏家和歌唱家固然有其令人钦佩的演奏演唱技能,在独奏、独唱时,常受到听众的赞扬和感谢,但是他们“指挥”的只是自己的乐器和歌喉。而指挥家指挥的是一个庞大的乐队,甚至加上合唱队,这里有各种不同的乐器,每个演员的表演个性和水平也各自相异,指挥家要把他们统一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进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来,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前期准备:对指挥家来说,音乐会上仅仅是他工作的汇报,大量的艰苦劳动都是在台下。首先是读谱、“听谱”。这是指挥的特殊本领,即从总谱密密麻麻的音符中,用眼睛“听”出十几种乐器组合的音响效果来。这种本领听来玄乎,但却是真的。同时,指挥还必须具备广博的音乐史知识,乐器法,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和思想,领悟作品的创作背景,区别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艺术风格的异别,并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以内心的听觉,去体会乐曲的各种感情和内容,使作曲家的乐谱创作首先在自己脑子中变成活的形象。因而会出现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指挥家手下奏出不同的效果。
这以后就要从排练的角度再研究总谱:找出各个声部旋律线条的进行方向,分析各个段落的和声气氛和配器色彩,确定乐曲中速度力度的演奏分寸,还要以通贯全局的眼光掌握全曲的结构,设计音乐的基本情绪,哪里应该紧张,哪里需要松弛,哪里层层铺垫,达到高潮。指挥家还必须对各种乐器的性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要尽可能地发挥乐队和演员的表演水平,以取得理想的音响效果。一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家,还具有一种先见之明,他能事先考虑到,哪些旋律可能被其他声部盖没,哪些段落在演奏演唱时会出现困难,哪些乐句在表现理解上可能发生差错等等,这样可以在排练时作为训练重点。仅上诉各项准备工作,几乎包括了音乐学院全部学科知识,而要达到运用自如的精深境界,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的。
排练阶段:在排练厅里,指挥的工作远远不是打拍子,他要把自己对乐曲的内心感受传达给每一个演奏者,不仅用语言,更是通过手臂、手指、眼睛、脸部表情和一切可以表现的指挥技术,与每个演奏员保持一种感情的交流。指挥的动作既要呈示作品的情感内容,又要起着引导演奏者的作用,他不但指导乐队准确地演奏,还要激起他们音乐表现的激情,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渴望演奏的兴奋状态。指挥本生,却既要激情的,又必须保持理智的,他凭借非凡的音乐记忆力,准确的指示各个声部的来龙去脉;他要有控制乐队的能力,使每个演奏者都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职责;不仅要明确地告诉演奏员现在该做什么,还要预示他们将要做什么,使每个乐句的快慢和轻响、进入和消失都能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演出阶段:经过反反复复的排练,指挥者确信已达到预期的效果时,这才能进入音乐会的演奏。人们在音乐会里所看到的,只是指挥家精神振作地率领乐队全身心地投入于音乐中,完整地展示作品的全貌。
指挥,作为一门艺术,是近一百七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不长,但迄今一直被公认为是一门最全面的音乐表演艺术。
怎么答案那么长???
简要:
小提琴家玩的乐器是小提琴
大提琴家玩的乐器是大提琴
钢琴家玩的乐器是钢琴
指挥家玩的乐器是整个乐团。
因此力度,感情,表达,掌握,完全由指挥家控制,
就像小提琴家控制小提琴一样。。。。。=)
指挥-指示
挥手
所以,是用手去指挥音乐!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