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先来解释一下“人文主义”这个词汇。""人文主义" 一词的来源还可以上溯到拉丁文 humanitas (意指 "教育" 或 "学问" )。在文艺复兴时期, humanitas 意指一种理想,它代表人类美德的全面发展。这个词不仅包含着仁慈、宽容、审慎、毅力等个人应具有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它还意指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即人们应当投身于社会生活当中,正如美国人文主义者宣称的——“人文主义”是一种生活、思考与行为的方式,他允许每个人都实现自己最热切的愿望,并成功地获取幸福,使生命完美。人文主义者对他们自己的道德和生命承担责任,也对他们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承担责任,人类价值和同情心,以及对宽容和合作的需求。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其人文素养的高低,既是其文明程度和生存状态的重要标志,也必然是其发展支撑的底蕴。而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人文环境的改善和提升,要关注青年学生,因为他们此时的人文启蒙,此时确立的终极关怀,只要是真正的纯粹和彻底,就可以树立人性和理性的素养!
冯友兰在回忆清华大学往事时,曾经说:“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人’,而不是制造‘机器’!”而蔡元培先生则进一步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教育是帮助被教育人的,经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这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讲:从心理角度看,人格可以分“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却只注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再加上学校的课程太多,学生压力很大,学校生活不利于人格修养,这就导致“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造成只知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不敢力排众议、自作主张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里“每多随波逐浪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悲”,也就难免了。另外,梅校长还反复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古训!在他的《工业化前途与人才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大学教育毕竟与其他程度的学校教育不同,它的最大目的是原在培养通才……它的最大效用,确乎是不在养成一批一批限于专门学术的专家或高等匠人”。
冯友兰先生也提出: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以专业知识外,还应该让学生养成一个清楚的头脑,一颗热烈的心,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对社会有所了解,对是非有所判断,对有价值的东西有所欣赏,他才不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不至于人云亦云——另外,冯先生也对“人”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做了通俗易懂的解答: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以往以及现在的所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冯先生还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应以“君子不器”为规则,因为人类不仅仅是面临吃饭、穿衣等“有用”的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需要——因为许多知识和学问对于人生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出来的,有些甚至永远也看不出来!
爱因斯坦在为《纽约时报》撰文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盛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一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由此见,大学的真正教育功能是对“人”的教育——教育应当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朴实为重要“。
简单的说,从自己的个人礼仪做起包括个人仪容仪态,待人处世,人际交往等多方面注重深层次一点点,培养自己的修养,多看书,接收广博的知识,提高自己音乐,文学方面的素养,心智凝神定气,不骄不躁总的来说,你把自己当做一个贵族来要求。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
目前对人文素质教育一词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也有学者将它简单概括为:“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从中可以看出,这两种定义都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将人文素质视为人的素质组成之一来看待的。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如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地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越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们,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钱学森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为了做个有素质的公民。
你是要写作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