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人物关系

2024-11-18 10:53:3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崔莺莺

崔莺莺出身名门贵族,是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中,她内心强烈地追求着爱情和幸福。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张生的痴情和才华博得她的爱慕,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养,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达爱情的苦恼。

张生解普救寺之围,本应与她结为夫妻,但老夫人的变卦,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反抗的意识开始觉醒。她逐渐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美满结合。

张生(张君瑞)

张生先父官礼部尚书,可见他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幼在此环境熏陶下,勤奋学习,学成满腹文章以求金榜题名。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因此“书剑飘零,游于四方”。由此可见,张生的愿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时。

但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辛与努力置于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追求自由爱情放在第一要务。

于是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习了,在普救寺英雄救关,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却遭崔夫人拒绝,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张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赶考。

未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建立在功名的基础之上“得官啊,来见崔夫人;驳落啊,休来见崔夫人”的确,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未遇莺莺时,张君瑞“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遇莺莺后,他胸有成竹,胜券在握,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红娘

红娘不仅仅是一个裨女,而且是剧里剧外的联络人,她作为作者代言人,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加在了她的身上,她左右着剧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红娘奔走于崔、张之间,周旋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中。

老夫人维护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维护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要打破它,就需要红娘这样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而又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侠气角色,她见义勇为,情缘反礼,愿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因此,她在剧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老夫人

老夫人是一个多苦多难的、已经衰败了的封建家庭的家长。丈夫刚刚去世,能够担负起家庭支柱的小儿子尚且年幼,显赫的相府之家转眼之间变得只剩“至亲三四口儿”,而客居萧寺,后面会遇到什么麻烦,她一无所知。

老夫人的丧夫之痛和对未来世事难料的苦楚,不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莺莺小姐所能体会和理解的。老夫人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她的一段“子母孤霜途路穷”的唱词,反映了她对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感伤,这对老夫人性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由于她痛感门庭冷落、处境凄凉,所以她特别想为女儿寻一段既可以维持崔家贵族之家的社会地位,又能给女儿带来幸福的婚姻,因而,如张生这般之人断然不是老夫人的理想人选。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厢记

回答2:

  《西厢记》人物赏析

  □林晓锋

  王实甫《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为莺莺、张生和红娘,他们是王实甫刻划的新的人物形象。

  一、 崔莺莺:美丽多情,专一纯粹

  莺莺美丽而多情。她和风流俊雅的张生佛殿相遇,四目交投,已然是一见钟情,但她的反应则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当红娘催促她回避,她的动作却是:“回顾——觑末——下”。这个动作强烈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礼教名下,“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把箴规置诸脑后。她主动和张生接近,与之月下酬和联吟;她和张生心有灵犀,互生爱慕。

  莺莺的爱纯洁透明。当张生被迫京考,她怨恨“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她感触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因此她郑重叮咛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张生用情不专,故而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但莺莺既对爱情生活深深向往,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造成了一些喜剧冲突。例如:明明是她让红娘去看望病中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 “简帖儿”,她勃然变然,声称要“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着他下将休是这般”,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的情诗。当张生果然赴约,她又以大道理将张生数落了一番。这种“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的性格,造成人物形象既急切又忐忑的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而内心节奏的不协调,终于导致她行为举止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

  二、张生:“志诚种”

  张生出场时的唱曲【油葫芦】,描述“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的黄河景色,充分表现出文采风流和豪逸气度。不过,这不是王实甫在塑造张生形象时的重点。作者要赋予心爱的人物以“志诚种”的形象内核,说明情之为物,一旦坠入,无论你才有多高也要又痴又迂,成了“不酸不醋的风魔汉”!

  如张生在佛殿撞见了莺莺,猛然惊呼:“我死也!”简直魂飞魄散了。接着,他采取了一系列热烈、大胆的方式和真诚的努力去追求莺莺。他对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反问:“谁问你来?”张生竟不答,继续问:“敢问小姐常出来么?”张生在爱情的驱动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接着在夜吟、请兵、琴挑、甚至身染沉疴的过程中,都展示了他对莺莺的痴心与忠贞。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他“志诚”的一面,他一接到莺莺的诗简,大喜过望之余解错了诗,误以为莺莺要自己半夜跳墙赴约,结果造成误会,遭到莺莺的呵斥,约会也就砸了锅。在“赖婚”一场,张生起初以为鸿鹄将至,兴高采烈地等着做新郎,没想到老夫人出尔反尔,他始而目瞪口呆,继而气急败坏,甚至跪在红娘的面前闹自杀。正是他的这种执着和志诚,最终打动了莺莺,两人终于私下结合。
  三、红娘:机智泼辣,侠肝义胆

  机智泼辣、侠肝义胆的红娘是张生与莺莺的“撮合山”。她不仅对老夫人不守“信义”极为反感,而且她本身是认同男女之间合理的爱情追求的,因此积极地为张崔二人传书递简、出谋划策,最后在《拷红》中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锤定音。她先把张生和莺莺的私情告诉了老夫人,然后对老夫人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惜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终于迫使老夫人默认了两人婚事。汤显祖高度评价王实甫笔下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攻不破,何战不克”(《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

  四、老夫人:虚伪、奸诈而脆弱

  老夫人是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在行动和精神上都严格地约束着莺莺。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时,她信誓旦旦;可张生退兵之后,她就地反悔,让崔、张以兄妹相称,理由是“相国家规”不招白衣秀士。 “慈母”面目的底下,是冷冰冷的家族利益。她其实又很脆弱,在《拷红》一折中,被地位卑下的婢女红娘抓住其弱点,击中其要害,不得不同意了崔张的婚事。

回答3:

看看
http://www.fzjyxy.com/cnet/dynamic/presentation/net_14/xspd/mzzl/xxj/xxj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