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黄河与过去黄河的区别

2024-12-03 15:06:2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现在的黄河与过去黄河的区别

1、过去:黄河自古以来含泥沙量大。

2、现在:最近几年污染严重、缺水。

3、最明显的体现在含沙量上面, 过去由于开垦少,植被要保护得比较好,含沙量低,而现在含沙量很高,随之而来的是河道的深浅也发生变化, 然后径流量变化也很明显的下降了

变化原因是:①大量污水排入黄河 ②缺水,来水量严重减少 ③相关部门也对污染管理不善。

扩展资料:

黄河是世界有名的多沙河流。泥沙在下游淤积是洪水泛滥根源,历史上是一条灾难深重的河流。过去黄河与灾难紧密相连,提起黄河即联想起洪水泛滥,民不聊生。

目前的黄河不是50年前的黄河,对黄河认识也不是50年前的认识,其治理方法也不应是50年前老办法!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

为了从根本上治理,曾以“节节蓄水、分段拦泥”的规划原则,对黄河做了全面规划,企图使黄河变清,从根本上解决下游的洪水灾害。由于规划不符合国情,三门峡水库被迫进行两次改建,改“蓄水拦沙”为“滞洪排沙”运用。

黄河干支流上修建大量水利工程,洪水和泥沙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已经使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与下游河道情况发生巨大变化,黄河来沙量与洪水流量均大幅度减小,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下游河床发生强烈冲刷,洪水位大幅度下降,河槽过洪能力迅速增大。

水利部针对21世纪黄河治理,提出“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宏观治理目标已经实现。黄河下游已是世界上最安全大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河

回答2:

最明显的体现在含沙量上面吧, 过去由于开垦少,植被要保护得比较好,含沙量低,而现在含沙量很高,随之而来的是河道的深浅也发生变化, 然后径流量变化也很明显的下降了,主要由于生产及农业灌溉增多,使河流径流下降, 还有流域面积也变小了, 就想到这些了,

回答3:

古黄河和现代的黄河最大的区别主要在于下游,中上游几乎没有变化。
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导致下游泥沙淤积,造成黄河下游地面抬高,如宋代的开封就在现在开封城下面10米处,所以下游多次改道,就连入海口都发生过变化。

回答4:

  作为我国的母亲河,黄河干流贯穿着我国9个省区,流域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而在此次旱灾中,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恰恰是重灾区。在本次采访最后一天,记者来到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找到了跟黄河“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谈英武老人。作为曾经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探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设计总工程师,谈英武对于眼下的大旱并不意外:“这次特大旱情,无非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内陆腹地,特别是中上游的6个省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谈英武平静地给出了两组数据:“从公元582年到1990年的1409年间,陕西、甘肃、宁夏地区十年九旱,平均10年发生一次重旱,20年一次极旱;从1951年到1999年,陇中北部和宁夏10年间有6到8年为旱年,大旱2.5到6.5年一遇。”

  在谈英武看来,这一波旱情之所以格外引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受灾面积的扩大:“如果像以往那样旱情只出现在西北地区,或者只是河南一个省,或许到现在干旱这个问题都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西北几乎每年都旱,很多地方人都喝不上水了。这次8个省区一起受灾,大家才发现干旱的危害严重。从时间上来说,抗旱来得有点晚。”

  谈英武说,抗旱的核心是“水”,可除了天公不作美以外,屡屡被指着“救急”的黄河水如今也是越来越少。谈英武告诉记者:“以前黄河流域的平均河川径流量是580亿立方米,最近20年已经减少到了535亿立方米,来水减少,用水量却持续增加,现在耗水已占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的73%,超过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力。”

  “多少年了,黄河连个小小的汛期都没有。”说这话的时候,73岁的谈英武多少有些无奈,更让老人担心,是接下来的抗旱形势:“根据气象部门预计,2月、3月的雨量都将低于往年。到了4月份,黄河上游的宁蒙河段就要面临春灌,到那时如果旱情还没有得到缓解,中下游那时再想调黄河水抗旱就困难了。”

  按照眼下的发展情形,到2030年,黄河流域的缺水量将达142亿立方米。一旦遭遇干旱年,这一数字则将升至190亿立方米。

  谈英武分析说,随着沿岸城市发展,人口剧增,以及大量高耗水工业企业的兴起,如今黄河流域的用水结构正在从传统的以农业灌溉为主逐渐向城市与工业倾斜,当地水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消耗、流失。

  谈英武以煤炭行业为例:“按照测算,开采1吨煤,要破坏2.78立方的地下水,用煤每炼出一吨甲醇,需要10立方水,炼出一吨油,则需要20立方水。根据最新统计,光是内蒙古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就已经达到7016亿吨。幸好国务院出台过《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很多项目没有批准,不然恐怕黄河早就变成了一条季节河。”

  自上世纪50年代起,旨在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南水北调工程研究工作便已全面展开。根据规划,西线工程将通过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170亿立方长江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尽管目前西线工程尚无确切的操作时间表,但谈英武认为,“西线调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资源保障的重大基础设施,170亿占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这三条河水资源总量的11%不到,但对于西北部地区却是雪中送炭。”他强调,只有水资源做到可持续利用,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