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的课文大意: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拓展资料:
1.课文原文: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2.课文详解:
【详解第一段】描写样子的外形:羽毛、翅膀、尾巴,总写燕子的活波可爱。
【详解第二段】课文富有浓厚的春天的信息,而表现春天气息的方式有很多,这篇课文的景物有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无论是课文中的动物还是植物,都富有春天的颜色,而且各种色彩的配合,是静态的一幅春景图。一句”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打破了这幅静态的春景图,有了”细雨、微风、燕子“的到来,画面开始活动起来。我们一起想想,在这幅春景图中,以”黄色、绿色、青色“为主色调,以”各色鲜花“为辅助色彩,用燕子的”乌黑光亮”色焕活春的色彩。足见,作者是绘画高手,以暖色调绘图,以黑色(本色)点亮画面,如此,第二段的画面感开始鲜明起来。
【详解第三段】则是春景图中的主体,即“燕子”。课文的题目是燕子,自然重点也是燕子,第一段将燕子“轻快、活泼、机灵”的特点陈述出来。毋庸置疑,课文的后几段一定是围绕燕子的这几个特点来写,关键在于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详解第四段】与第三段正在飞行的燕子形成对比,这是“几对燕子飞倦了”,与刚才“斜飞、横掠”的燕子状态不一样,是“倦”,以静为主。所以,春景图的主体——燕子,是两种状态,有动(第三段)有静(第四段)。倦怠的燕子,停在电线上,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强调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这里,作者将“飞倦的燕子”定格,以“蓝蓝的天空”为背景。我们可以想象,黑色的五线谱和音符,在蓝色的背景下演唱春天的赞歌,不论是色彩(视觉)还是声音(听觉),都春意尽出。
《燕子》的课文大意是以燕子为线索,按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的时候,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的顺序叙述的过程。
第一自然段:写小燕子的外形活泼可爱。
第二自然段:写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生机。
第三自然段:写小燕子飞舞时的轻快灵巧。
第四自然段:写小燕子在电线上停歇时的姿态优美。
拓展资料:
《燕子》的作者:郑振择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1921年,同矛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毕生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考古研究。
课文大意:课文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美丽。
拓展资料: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郑振铎。
郑振铎的初恋并不顺利,那时,他正在北京读书,北京的福建同学组织抗日联合会,经常聚会。他自然是每会必到,到则必慷慨陈词。当时,全国女子高等学府——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战国“四公子”自许的女高师“四公子”中,就有3个是福建籍。
其中,有一个叫黄世瑛,出身于有钱人家,家里既有恒产,又代代做官,她的父亲此时正任教育部的主事,像她这样的小姐,居然也参加爱国活动,还担任了校学生自治会主席,而且长得很漂亮,在爱国学生运动中,郑振铎对她很有好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觉得只要几天不见黄世瑛,便仿佛定不下心来。有时,他正好有关于学生运动的事,便闯进女高师红楼去,当时,因五四运动的冲击,女高师当局已被迫放宽了原先如同监狱看守般的门卫制度。遗憾的是,由于黄世瑛的犹豫和她父母的反对,郑振铎长时间处于无可奈何的痛苦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振铎
第一段(第1节):从燕子外形特点描写,写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第二段(第2节):写燕子从南方飞来,为春天增添了生趣。
第三段(第3节):写燕子飞行时轻快和灵活的情景。
第四段(第4节):写燕子停歇时轻盈、灵巧的样子。
【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描绘了活泼可爱的燕子,赞美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反映了作者欢乐愉快的心情
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他在浪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